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屈婷 高杉)史前中国人住的房子什么样?在“东方的庞贝城”——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23个年轻人在这个暑期完成了一项实验:用4000年前的材料和结构复原了两间房,一探先民盖房子、建聚落的秘密。
这些“穿越”到史前聚落里的“劳动力”,不分男女,只凭人力和简单工具,搬砖、砍草、和泥、锯木……过了七天,两间房盖好了:一间是双层土坯墙、木构梁架、茅草坡顶;一间是单皮砖墙、圆形穹顶。
二道井子实验考古队员们在完工的史前房子前合影。
路过的村民偶尔会来看热闹,有人犯嘀咕:这些年轻人怕不是“闲得慌”?实验队的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跟他们解释说:这是一种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叫实验考古。
所谓实验,就是依托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通过可以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模拟过去的现象。对史前建筑来说,就是将“废墟”变成“实体”的过程。这是国际考古界公认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在中国尚未大规模开展,很多建筑遗址还停留在“复原图纸”上,甚至连复原图也没有。
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
做实验能“考”出什么“古”?张剑葳说:“微观上,可以启发对建筑遗迹现象的新思考;宏观上,可以从工程组织、社会运行层面重新认识早期建筑和聚落遗址。”
比如,对照两间“新房”的屋顶,这次实验表明:二道井子遗址的先民完全可能造出使用小型穹顶的土坯房。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早期中国没有使用土坯或砖砌体建造穹顶房屋的技术传统。
但二道井子遗址发掘者之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金松研究员认为,穹顶建造比木构梁架难度大多了,“虽然不排除穹顶的可能性,但可能性有限”。
张剑葳认为,这就是实验考古的价值:设定条件、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这个过程可以为不同学术观点的人提供一个验证“脑洞”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向公众展示文化遗址和考古学的魅力。
实验还原的两间史前房屋。
其实,除了盖“史前房子”,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在暑期还发起了青铜冶炼、鱼骨标本制作、骨器制作、青花画法等项目,迄今已举办三届。他们会向全球高校发出“招募令”,并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像二道井子实验队,20多名队员来自不同大学,有不同专业背景,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参加实验考古。
为什么要在二道井子“建房”?原来,这里独特的圆形土坯房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谜。在距今约4000到3500年前的中国北方,它们仿佛“横空出世”,在百余年间被多次改造和重建,但这种建筑技术和意识却令人不解地没有传承下来。
这个与中原夏王朝同属一个时代的北方聚落,在2009年抢救性发掘后震惊世界。5200平方米的遗址内,城墙、环壕、院落、房屋、广场、小巷、窖穴等300多处遗迹保存相当完整,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城”。
二道井子遗址中,被选择作为实验对象的建筑遗迹。
如今,这些圆形土坯房还余有0.5米到2.1米高的残墙。实验选择的两座房址位于遗址区北部一处院落里,坐北朝南,其中一间应该是“主屋”,有门有窗,面积较大。考虑到遗址里部分建筑墙体明显有向内收的趋势,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穹隆顶的设计,因此指导老师决定:在主屋采取墙顶搭建木构屋顶的方案,旁边的小屋用土坯构建一座穹隆顶。
队员分为10人一组,先平整地面,再铡草和泥,然后层叠砌墙,用草拌泥内外涂抹,并用火烤使其变得坚硬而保暖。最难的部分是房顶的处理:主屋的木斜梁怎么和墙体衔接?小屋穹顶会不会塌?怎么收口?
解决方案令考古学家也颇费脑筋:既要严格根据遗迹现象,又要合理想象推测。后来,主屋的木梁结构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营建技术中“井干”的做法;小屋则成功搭出了坚固的穹顶,并且选择了“罗马万神庙”式的圆孔,因为它可满足通风和照明的需要。
队员们自制的兽首“牺牲”。
大家对房子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有人参照出土彩绘陶罐盖上的巨眼形象,给“大屋”的木构梁架上画上了纹饰;有人用泥巴捏出兽首形状的装饰物,放在屋檐下作为“牺牲”;房子竣工后,还专门用一只公鸡“祭祀”,让大家饱餐一顿……
“这生动地说明,实验考古在古代技术、人类行为模式等问题的研究上都有其效用。”张剑葳说,“除了观察、验证技术,我们还体会到,亲手成功搭建建筑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和归属感,恐怕是古今相通的。古人的一些历史宇宙观,也许就与此相关。”
张剑葳心里还有更多思考:对二道井子的先民来说,作为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代表,他们的技术和文化究竟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了?“以穹顶技术来说,它究竟是本土产生的?还是西来的?是考古学和建筑史上的重要问题”。
圆形穹顶的小屋。
黄昏时分,两间古朴的房子里,门窗透出橘色的灯火。不远处,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被巨大的白色气膜保护罩覆盖着,一条高速公路因此调整规划,改从地下穿越。这一幕如时空交错,给人一种超现实之感,不少网友评论说“一下子被击中了”。
张剑葳说:“事实证明,房屋盖好后,再来二道井子遗址参观的研究者和观众,都会来看看我们的实验成果。这不仅是一项创新性的暑期课程,也是我们尝试将遗址研究与公众教育结合,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的一条新路。”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