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 > 正文

塞罕坝风电场:舞动又一个绿色奇迹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22 14:03:59

图为 塞罕坝风电场

  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孙广见)踏入塞罕坝这块土地上,远处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交相辉映。道路两旁数不清的风机和远处的高架电网,在提醒着我们这些外来的到访者,这里就是国内首座“百万千万级”的风电基地—塞罕坝风电场。

 

  大唐集团赤峰分公司党委书记刘相锐介绍说,塞罕坝风电场是由大唐赤峰塞罕坝风力发电公司建设,2005年风电场一期工程开工,当年就完成了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电项目“零”的突破。

 

  “吃风沙”精神铸就高寒风电场

 

  当车子驶入塞罕坝风电场已是下午,无数的风机在风中转动,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草原上。“别人来这种树,我们在这种风机,最初在塞罕坝种下的第一粒风电种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刘相锐指着眼前的6号风机向记者自豪地说道,6号风机是塞罕坝风场的功勋机组,见证了大唐集团风电事业的成长。塞罕坝风电场每年向东北地区和冀北地区输入超过30亿千瓦时的电量,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五省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在赤峰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子新这代风电人的眼中,塞罕坝风电场对他们而言不仅只是大唐集团试水风电产业的成功范例,更寄托着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的豪情壮志。对于那段岁月,这位创业者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由于塞罕坝风电场区域的海拔高达1700米,属于高寒地区,全年的无霜期只有3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二摄氏度,在冰天雪地里施工成了家常便饭。再加上复杂的地质条件、闭塞的交通状况、物资供应紧张等困难为风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考验。”

 

  极端恶劣的条件没有挡住塞罕坝风电人的脚步,反而淬炼出大唐塞罕坝“吃风沙”精神。为了早日弥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电产业的空白,他们自我加压缩短工期,每项工作以分钟计算。40天就建设了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创造了国内变电站建设的奇迹。赤峰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岗说:“当时为了赶工期,不分昼夜地施工,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照亮半边天”

 

  在这种“吃风沙”精神的引领下,大唐风电人乘胜追击,创造着高寒地区风电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2006年建成了亚洲最大在役风电场,2007年建成世界最大在役风电场,2012年率先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场,截至2017年底,在役装机达152万千瓦,建成同一投资控制与运营主体、同一区域的世界最大风电场,容量排名为世界第一位。预计“十三五”末,投产总容量将达到252万千瓦。然而大唐风电人的抱负还远不止此,他们将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最强、最优、最美”风电场,助力大唐集团全面提速建设国际一流能源集团。

 

  当年的塞罕坝一期工程基建指挥部旧址已被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评为首批“大唐文化景观”。“这是我们这代风电人创业的起点,也是塞罕坝‘吃风沙’精神最好的历史见证。”赤峰分公司副总经理杨立华说。

 

  技术改造破解弃风难题

图为 风电场操控中心

  并网难依然是目前风电大布局所面临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解决弃风限电是摆在每个风电企业面前的难题,这需要发电企业、用电单位和电网公司继续深入研究、通力合作,利用创新的市场思维和技术手段共同解决风电消纳难题。

 

  赤峰分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推动解决弃风限电难题。早在2010年,他们就以东山风场为试点,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使东山风场完全符合风电并网技术规定,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首家“电网友好型风电场”,并在集团风电系统内做为示范风电场进行推广。

 

  同时,赤峰分公司还积极开展典型故障分析,发现共性、频发性故障,加强设备缺陷治理,有效控制设备故障时间,统筹安排小风季、大风季限电时段的设备治理,尽可能减少电量损失。

 

  赤峰分公司副总经理曹文娇表示,近年来,公司加强电力市场形势研判,积极争取外送空间。紧盯赤峰地区电力市场改革动态,积极争取大用户直供政策,同时认真研判地区风电消纳形势,积极参与富余风电送华北电量交易工作,有效降低限电水平,特别是缓解了春节期间深度限电的压力,电量增发成效显著。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