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满月,你在军校还好吗?
新训教官指导学员开展轻武器训练。陈晓军摄
写在前面
军校是为军队培养优秀人才的“造血库”,其学员素质优良与否与我军未来建设发展水平高低息息相关。今年是军队新院校体系运行后的首次招生,26所军队和武警部队院校招收地方青年学生1.16万名,生长军官士兵学员0.48万名,前者是后者数量的近2.4倍。如此之多的地方青年学生进入军校,开始各自的“军营初体验”,从训练场上紧张严格的军政基础训练,到一点一滴的日常行为养成,再到更深层次的思想变化,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让我们走进海军工程大学一探他们的心路历程。
9月中旬,海军工程大学2017级新学员已入学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地方青年学生脱下校服、换上军装,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身份,打开人生之路上新世界的大门,在新环境中化茧成蝶。
适应角色转变:从普通学生到合格军人
抓起作训服泡到水里,拽着衣领涮一涮,拎起来拧干。看看衣服,应该干净了吧?再看看飘着泡泡的半盆水,挠挠头,好像又不是很干净?初入军校,2000年出生的钟玺遇到了迄今为止自己人生中从未出现过的难题——洗衣服;肖钰琅在家时,是习惯熬夜到凌晨的“夜猫子”,第二天则是不到中午不起床,如今晚上11点睡、早上6点起的军校作息,让集合时扣错扣子甚至穿错别人鞋袜的他恨不得仰天疾呼“臣妾做不到啊!”
2017级新生在报到处登记。付虹植摄
“生活自理能力差是表象,根本是大部分学员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新训教导员胡志刚告诉笔者,出现问题时,部队生学员的表现更倾向于一名军人,而地方生学员更多时候还是把自己当作学生。
据初步统计,海军工程大学今年由家人送来报到的地方生学员占到八成以上,几乎每一个学员的后面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护航团队”,最多的一名学员是由6位长辈护送而来的。此外,许多家长送完学员后不愿离开,刚结束报到的几天里,家长围在校外“围观”训练的场景和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天家长在园外“偷看”的场景如出一辙。
“家长把孩子护航到军校,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把他们护航到部队。”该校相关领导郑重表示,学校和教导员都已做好准备,帮助学员适应角色转变,与学员一起成长。海工大将军人日常条令条例纳入学员必学必训内容,并定期组织考核;搭建自主实践平台,提升学员自主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为了让学员尽快熟悉军营、了解军校,该校通过领导授课、组织学员参观校史馆等方式,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自己军人的身份,逐步适应部队生活。
马抗洪是个“细致人”,上高中时,作文写错一个字就要换张纸重新抄一遍,初入军校,他叠被子时都要翻箱倒柜找尺子比量。而在渐渐适应军校生活后,他时刻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兵贵神速,合格的军人不仅要能圆满完成任务,也要雷厉风行,不能磨磨唧唧。”现在,他不仅自己内务整理娴熟,还能帮战友打背包,各项表现在中队名列前茅,最近刚被评为队里的模范标兵。
开展科学训练:正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开学第一天,赵浩钧就凭借1米93的“超高海拔”力压群雄,当上了“排头兵”。然而,还没高兴多久,赵浩钧就发现了问题:“队列行进时听到后面队伍脚步声不齐,就稳不住自己脚步的节奏,教官再一喊口号,我就更紧张了,越紧张越乱,根本停不下来。”加之赵浩钧有些“外八字”,一紧张动作就容易变形,曾被教官批评“贴着马路边沿走,你都能领队走出个弧线”。
鲍博从小就以从军为理想,他从高中起就注意挺直腰板走路、每天坚持锻炼,绝不让身体原因成为实现理想的阻碍。进入海工大,他本以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就算没有部队生学员那么优秀,在地方生学员中也应名列前茅,却不料,刚开始队列训练,现实就给了他一记重拳。“以前从没发现自己身体这么不听话,怎么别人走起来时手擦裤缝‘刷刷刷’走路带风,轮到我走,就跟牵线木偶一样怎么看怎么奇怪。”鲍博对此感到气恼又难过,“我从小立志当个好兵,现在连路都走不好还说什么建功军营。”
军校中,学员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文化课程,还有众多军事项目。身体素质较差是大多地方生学员的短板,如何让他们在新训中正视自身不足、找准定位,科学改善身体素质,是军校师生面临的共同课题。
队列训练一周后,部队生学员已经开始练习跑步,地方生新训队踏步还没能踏齐。部队生学员在经历过一定年限的军旅生活后,无论队列、内务还是体能训练都有一定基础,入学后的训练,更多的是为了加强磨合、提高标准。
“地方青年学员就像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头教起。”看着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新生,新训指导员杨一冉说道,“不过越是这样,越要加强训练,来到这所军校的都是为国奉献的热血男儿,我们要帮助他们将一腔热血转化为行动和成果。”
几次谈心后,赵浩钧的教官与他一同在活动室掐表记录计算他的步速步幅;帮他感受并牢记“1212”的稳定节奏,几天下来,赵浩钧“似乎找到了一点感觉”。与此同时,为了改掉“外八字”,赵浩钧每天都贴着篮球场边线直走,并让战友提醒他动作是否变形,方向有没有“跑偏”,渐渐地,他带队时迈出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带领队伍的前行方向也越来越直。而身体协调性较差的鲍博,也在教官的科学指导下,合理安排训练时间,逐步缓解心理压力,队列动作自然了不少。
校方派遣专人为发型不合格的新生进行修剪。付虹植摄
了解发展前景:军营生活不是影视作品
被问及为什么报考军校时,2017届海工大地方青年学生的答案不一而足,有诸如“看《真正男子汉》觉得当兵应该挺有意思、挺能磨练人的”“从看了《我是特种兵》之后我就一直想当兵,太帅了!”的理想派,也有类似“报效祖国、保家卫国”的爱国派,脸带茫然回复“高考分数刚好够,就报了”“听爸妈安排所以报考”的现实派也不在少数。再进一步追问对入学后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设想,有些地方生学员的回答则让人啼笑皆非:“开潜艇开船吧。我们不是海军工程大学吗?可能有的专业会学造潜艇?”“我觉得应该还会坐船出海,比如去维和什么的。”
相对于部队生入校时,就已较为清楚未来从事的方向,很多地方青年学生对于军校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军旅生涯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军校生活现在相对开放,但是地方青年学生对于军校乃至部队的认知,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等影视作品,这导致不少学生对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期望值过高。“因为一时的激情或者家庭压力来到军校的学员,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迷惘。”海工大相关领导告诉笔者。
58万考生,排名5000多!新生吴景华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时,本以为进入海工大新开设的电磁发射专业十拿九稳,因而得知自己被调剂到通信工程专业后他觉得难以接受,成了新生里的“老大难”——“迟到专业户”“作风懒散”“纪律意识淡薄”等批评砸在身上,他也不痛不痒。和吴景华的情况几乎相反,以“当优秀海军”为理想,经过复读终于考上海工大的魏家骏,开学没多久就因颈部受伤,不得不休息,空怀一腔热血激情却什么也做不了,魏家骏越想越觉得自己没用,给战友拖了后腿,甚至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新学员分队吃午餐。陈晓军摄
学员的个人前途与梦想,不仅直接影响个人发展方向,而且关系着未来军队建设发展前景。为解开学员思想“扣子”、引导学员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梦想,海工大在新生教育中重视学员思想疏导,积极引导学员重新找准定位,了解自身发展前景。
教导员曾先楚找到与吴景华有着相同经历的高年级学员为吴景华做现身说法。“专业调剂算什么?当什么兵、在哪里当兵,都是保家卫国!”“身为军人,就是要服从安排,哪里需要去哪里!”一次次谈心开导,让吴景华慢慢走出了阴影,训练不再拖后腿。
教导员胡志刚则带着一份详细的特训“补课”计划表找到了魏家骏:“养好伤后有的是特训补课等着你!”“来到海工大,是你自己的选择,现在放弃,对得起当初那么拼搏的自己吗?”回想复读时坚定的信念,魏家骏忧虑焦躁的心平静了下来,他不再伸着脖子看战友们训练,而是利用养伤的时间自学军事理论课程。
教官组织新学员开展游泳训练。陈晓军摄
循序渐进成长:激发个性背后的巨大潜力
“风在吼,马在叫……”新训间隙,李天昊带着战友合唱的《保卫黄河》赢得了满堂喝彩。看着他身着迷彩、腰板笔挺的样子,谁能想到刚入学时的他时常因不扣作训服第二粒扣子、穿海魂衫扎外腰带、“态度散漫、吊儿郎当”等军容风纪问题屡屡挨批。
“那会就天天想着‘搞事情’,一天天走路都‘发飘’。”面对笔者的采访,李天昊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他告诉笔者,自己自小吹拉弹唱都有所涉猎,高中时更因组建乐队参加比赛大放光彩,所以来到新学校,满心都是组建乐团,继续自己的音乐之路。可身为军人哪能如此我行我素?几次批评谈话让李天昊回过神来,认清了自己的身份任务,从扣好衣服上的扣子到摆好床下的拖鞋,李天昊不再“发飘”,脚踏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
新训中,新学员在进行队列训练。陈晓军摄
来自河南的华宁以超出一本线11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海工大,热爱读书擅长写作,是个“文艺青年”。新训闲暇,他把训练生活、趣事感受一一记录。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笔,使他很快成了新训中队报道骨干。“接下来,我要以成为一名战地快报的学员编辑为目标,在那里书写更多学员的青春豪情。”华宁踌躇满志。
来自新训二中队的调查显示,该队120余名地方生中,28人具有素描、书法、主持、钢琴、象棋、双节棍、架子鼓、拉丁舞等15种才艺,76人曾获三好学生、学科竞赛等奖励,91人担任过班级或校级干部,7人有过出国经历。相较于部队生学员一开始就能崭露头角,地方生学员往往因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等优势后劲大,一旦潜力被激发,常常会给人带来惊喜。
“部队生学员成绩优于地方生学员、男学员成绩要好于女学员”是大部分人对军事地形学的刻板印象,然而在地方生女学员时赵杉面前,这些刻板印象一一被推翻。“作图精准,标定位置又快又好”是大四学姐梁文娟对她的评价。时赵杉自高中起就喜爱国内外自助游,各种地图比课本还熟,加上一定的绘画基础,学起地形学来可谓得心应手。
突破了入学之初的瓶颈,地方生学员身上的改变无声又快速地增加:“报告”“是”“到”这样的词语在学员宿营地此起彼伏;被子叠得越来越有线条、内务越来越整齐、集合速度越来越快……学员们的改变让学校各级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事实一定会证明,我们都是好样的!”采访中,地方青年学生不约而同地抒发出心底的声音。
制图:刘 京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