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62岁的德吉(左三)、57岁的普次(左)、65岁的次仁曲珍(右)来到雪山脚下给守哨士兵免费送菜。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新华社拉萨8月1日电特写:“八一”礼物,飞向云端哨所
雪山高耸入云,云端有个哨所,哨所里有藏族阿妈牵挂的一群士兵。
8月1日上午,62岁的德吉、57岁的普次、65岁的次仁曲珍等3位阿妈背着满满3筐蔬菜,来到雪山脚下。
位于西藏亚东的詹娘舍哨所,海拔4655米,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一年中大雪封山期长达7个月。
在过去的36年里,从青丝到白发,3位阿妈曾无数次来到这里,沿着陡峭的小路攀爬上山,给守哨士兵免费送菜。
今天,八一建军节,从山脚直通哨所的运输索道正式运行。身材已经佝偻的老阿妈,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花上大半天,一步步地爬上云端哨所了。
黄澄澄的香蕉、青翠欲滴的新鲜蔬菜,还有连夜烙的油饼……阿妈们小心翼翼地把礼物放入索道吊篮,还特意系上鲜红的哈达。某边防团副团长杨涛扳动操纵杆,吊篮缓缓向雪山之巅升去……(记者李宣良、樊永强)
8月1日,62岁的德吉(右)、57岁的普次(中)、65岁的次仁曲珍(右三)把“八一”礼物放入索道吊篮,还特意系上鲜红的哈达。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吊篮越升越高,阿妈们的心也跟着飞向了哨所——
几十年前,每当大雪封山,哨所官兵就难以吃上蔬菜。从1982年开始,家住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的德吉,一次次穿越荒无人烟的雪山,给官兵送去新鲜的蔬菜和渴盼的信件。
这一送,就是36年。同村的普次和次仁曲珍也加入进来。从海拔2800米到4600多米的崎岖山路上,留下3位藏族阿妈顶风冒雪、手提肩扛的身影。她们先后为哨所送菜100多吨,往返里程超过6万公里。
8月1日,三位藏族老阿妈和官兵们合力把装满蔬菜的吊篮挂在索道上。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吊篮越升越高,阿妈们的眼里泛出晶莹泪花——
一开始称呼她们“阿佳拉”(大姐),后来叫她们“阿妈”,哨所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德吉、普次和次仁曲珍始终是大家心中最温暖的牵挂。
德吉家珍藏了厚厚的几本相册,里面都是哨所战士送给阿妈的照片。300多张青春的面孔,阿妈能一一叫上他们的名字;300多张灿烂的笑脸,见证着来自祖国各地的戍边战士对阿妈的深情。
8月1日,三位藏族老阿妈目送索道上的吊篮缓缓向雪山之巅升去。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吊篮越升越高,阿妈们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微笑——
这几年,村里和哨所都发生了“嗖、嗖、嗖”的变化。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村民们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村里还建起了健身广场,阿妈们跳“锅庄舞”有了好去处……
哨所建起了运输索道,让背水背菜成为历史;接入了国家电网,长明电照亮了雪山之巅;官兵们在执勤之余,用上了4G网络,再也不用靠“喊山”解闷……
一个多小时后,满载着阿妈们心意的这份“八一”礼物,穿云破雾抵达哨所。
哨长马关敬带领全哨战士,向着山脚下老阿妈们的方向庄重敬礼:“虽然我们守在云端天边,但时刻都感受到祖国就在身后、人民就在身边。”
8月1日,三位藏族老阿妈目送索道上的吊篮缓缓向雪山之巅升去。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8月1日,62岁的德吉(右)、57岁的普次(中)、65岁的次仁曲珍(左)目送索道上的吊篮缓缓向雪山之巅升去。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8月1日,装满“八一”礼物的吊篮缓缓升向海拔4655米的詹娘舍哨所。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8月1日,62岁的德吉(中)、57岁的普次(左)、65岁的次仁曲珍(右)与詹娘舍守哨官兵手机通话,致以建军节问候。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8月1日,詹娘舍哨长马关敬带领全哨战士向山脚下老阿妈的方向庄重敬礼。新华社发(旦增尼玛 摄)
8月1日, 给詹娘舍哨所官兵送完菜的三位藏族老阿妈踏上返程的路。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