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2日新媒体专电 题:其木格:数十年热心公益事业,年逾古稀仍未止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达日罕
在中蒙边境二连浩特火车站,有位年逾古稀却退而不休的达斡尔族老人,名叫其木格。她是贫困大学生口中资贫助困的“其奶奶”,是志愿者们敬爱的“其老师”。几十年来,她仍以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引来更多人的跟随。
她把助人为乐当成一生的习惯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二连浩特,是中蒙边境线上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风沙肆虐,人烟稀少,食物饮水都靠火车运来。为支援边疆建设、追随丈夫的脚步,年轻的其木格放弃了原来优越的工作,主动请缨远赴边关,成为二连站的一名货运员。
“生命的数量我掌握不了,但我要争取生命的质量。”其木格说,“用有限的生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些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的其木格省吃俭用帮助困难工友,被人交口称赞,称她为“雷锋”。而1996年后,为让退休生活能发挥更多光和热,老人决定把全部精力投入社会公益活动。
庞娟娟是其木格老人资助的贫困学生之一。她说:“那年夏天,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自己哭,我真的想上学,可家里一分钱都没有。听说了我的情况,奶奶找到我说,‘别担心,咱一定能按时报到的。’”
为不让庞娟娟辍学,其木格老人跑遍社区、民政局、教育局,帮娟娟家争取到了低保待遇。为凑学费,她自掏腰包,并到处借钱,终于筹集到9000多元,圆了她的大学梦。而因在筹钱时摔断了腿,没能亲自把娟娟送上火车,成为老人后来谈起时的遗憾。
助人为乐说来容易,但一辈子助人为乐,却需要一颗滚烫热忱的心。帮重症肌无力患儿联系免费治疗,帮贫困家庭申请低保……老人记不清帮助了多少人,只留下厚厚的感谢信和数不清的奖章。
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作为年过古稀的老人,其木格每天忙前忙后,也引来一些人不解。自己身体有病,何必还每天奔波?然而,这些并没有动摇其木格的决心,她始终在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做着有益于社会的事。
“有些人不理解没关系,更多的人信任我,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还是要做我爱做的事。”其木格说,“人都会离去,在有生之年,做对大家有益的事是我认定了的,主就要坚持下去。”
这位古稀老人多年来助人为乐的事迹,也真真切切影响了一批年轻人。
由于越来越多铁路青年开始效仿老人,2016年12月,二连站开始筹备“其木格志愿服务队”,号召青年铁路人用实际行动学习其木格助人为乐的精神。
“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能理解志愿服务,一起来做好事,我很欣慰。”其木格说,“服务队成立了,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学雷锋,踏实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在得知服务队成立的消息后,曾受到其木格帮助的大学生吕晨辉主动联系了二连站。“没有其奶奶,就没有我丰富的大学生活。”吕晨辉说,“我参加志愿服务,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能给奶奶的最大回报。”
今年暑假回来,吕晨辉将正式加入服务队。其他受过其木格帮助的学生,不少人在校期间也都积极投身志愿活动。那些感受到其木格光与热的人,很多都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传扬雷锋精神,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雷锋这个名字已不像几十年前的人们那么深刻。在一些人感慨“雷锋不再”时,同样有很多的人在践行着雷锋精神。
网友“精神_小熊”说:“我原先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怀疑雷锋,现在,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无私的人稀缺,所以才怀疑雷锋做好事的真实性。其奶奶的存在告诉我,乐于助人的人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我的工作两班倒,很忙,觉得助人为乐、学雷锋离自己很远。”刚参加工作的客运员沈佳燕说,“但奶奶跟我说,在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把手,平时做好本职工作,也是雷锋精神的一部分。”
沈佳燕的工作是帮助旅客使用自助取票机。调整好心态以后,她现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跟其奶奶学蒙语,以便为了工作需要,更好地帮助来自蒙古国的旅客。
其木格说:“我不强求别人去做,只要求自己多做实事,多做好事,就能带动更多的人。”(完)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