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9月25日电(记者任玮)今年雨水充沛,山河乡的山更绿了,河也更清了。驱车行进在山路上,能看到落叶松、白桦树、山杨树、沙棘等植被铺满山坡,像给大山裹上一层绿色的绒毯。
山河乡所在的固原市隆德县,位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西海固是宁夏实施生态移民的主战场,这里曾经“十年九旱、十山九秃”,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那时候年年造林见不着林,春天栽,秋天拔,冬天倒了烧罐罐茶。”彼时恶劣的生存、生态条件让曾经的山河乡林业站站长、72岁的魏殿龙记忆犹新。他感慨地说,当年所有的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还嫌不够,哪有地给牲畜种草料?没草没料的农民把牛羊骡马放上山,植被遭啃食、破坏严重。到了冬天没柴烧,人们就砍树烧火。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宁夏先后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和“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等。移民搬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谋求新发展,搬迁后留下过度开垦的土地,面临迫切和艰巨的生态修复任务。
2013年起,宁夏开始对生态移民迁出区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房屋拆迁及废弃物填埋、林业生态修复、草地恢复、水土保持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宁夏已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230万亩,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得到有效控制,移民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左右,植被覆盖度已达到56%。
在隆德县,“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后,留下26.6万亩迁出区土地等待生态修复。隆德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杨瑞说,当地按照“人走地封、随迁随拆”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封、造、育、管相结合,在巩固提升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和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将移民耕地与荒山结合起来进行荒山造林。
“目前隆德县已建成10万亩集中连片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示范点,移民迁出区植被覆盖度由42%提高到87%。”杨瑞指着山坡上被葱郁草木掩映其中的一座砖房说,那里是移民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如今绝大多数建筑都已经被拆除、填埋,原本的耕地栽种了适宜生长的油松、云杉、落叶松、白桦树等,重现林貌。
人搬走了,雨水多了,山上的林木长得快。曾经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现在树高草深,一度消失不见的野生动物也敢下山了。
“有一次我巡山遇见一只豹子,距离就30多米,我静静地站着没动,它看了我一会就转头走了。” 隆德县盘龙山林场护林员邵东升说,近几年,巡山队员时常能见到鹿、狼、金钱豹等动物的身影。
根据规划,今后三年,宁夏将继续完成人工生态修复150余万亩,生态移民迁出区将建成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到2020年,移民迁出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8%左右,植被覆盖度达到70%。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