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江口镇的千亩荷花悄然绽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赏,享受夏日清凉韵味。 刘世平摄
游客在河北省武邑县赵桥镇赵西村油葵种植园观赏游玩。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县域发展的热点,大大小小的县镇都在发展旅游产业。然而,红火的背后,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排斥农民的主体地位,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建立在本地乡土文化之上,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近年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不断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持续丰富大众文娱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促进相关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透过乡村旅游的火热,同质化、挤占农民利益等成长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探索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乡村旅游不只是农家乐
“旅游达人”王丹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周边游玩。前不久,一趟去河北野三坡的经历让她难忘:“平时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来到乡村,空气清新,养眼又洗肺,满身疲惫得到了舒缓。”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外出旅行的热门选择。据统计,过去5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
红火的背后,乡村旅游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不少游客反映,如今乡村游的景点越来越多,但感觉各个景点之间的区别不大。天津的李先生抱怨道,周末想邀朋友出去玩,但周边几个地方的景区都去过了,基本上都是吃饭、钓鱼、打牌、徒步,没有什么特色。
记者了解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仍有自发式特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品开发粗放、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较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旅游产业体系还不健全等,难以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停留在为游客做几个农家菜、安排几张床位的农家乐。
北京某旅行社资深导游杜光告诉记者,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给城里人带来新鲜感。因此,不同地方的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特色,这样才能带来长久的效益。如果只是重复性的相互“克隆”,容易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时间一长也将影响乡村游的发展。
当前,应考虑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随着旅游消费人群的变化,乡村旅游也需要从原有版本逐步升级。“我们应该全方位、全产业链地审视乡村旅游的产品业态,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戴斌说。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乡村旅游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要转变。国家旅游局要从加强组织化入手,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扩大乡村旅游综合效益。比如,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预计2020年全国将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资本下乡不能挤占农民利益
记者注意到,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仍将持续升温。
然而,有些地方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现象,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少专家表示,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题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上表示,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贵州省江口县寨沙侗寨,通过“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农户参与”的模式带动村民致富。记者了解到,寨沙乡村旅游开发之初,村民们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持观望态度。江口县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初,江口县组建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寨沙侗寨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宣传营销等。旅游公司聘请当地30多名村民到公司就业,参与景区的文艺演出、经营管理等活动。
“穷了大半辈子,我怎么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寨沙侗寨农家乐“侗家驿站”老板杨云菊说。寨沙乡村旅游业的红火,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仅2014年,寨沙侗寨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就有62户248人,占全寨八成以上;旅游经营收入达744万元,比旅游开发前增长30倍,人均纯收入3万元。旅游收入超20万元的农户达21户,占全寨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李金早表示,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的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守住乡土文化才有特色乡村游
乡村游火了,一些矛盾也随之而来。陈晓华指出,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进村道路等级低,车多路窄进不了村;有的缺少垃圾处理设施,游客走后垃圾遍地。路难走、网难上、事难问,导致游客留不住、难再来。”陈晓华建议,各地乡村应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
同时,要警惕乡村旅游建设进入另一个极端,即过分追求城市化、公园化。戴斌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生态。因此,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的保护,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重视保护好农村的人情味、乡土味。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就不得大兴土木,大肆拆旧建新,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村寨和古村落文化遗存,随意改变乡村风貌。
“乡村旅游的根本魅力在于乡土文化。”有专家表示,别墅取代农舍、修饰过重的马路取代乡间小道,乡土元素被现代化元素取代,乡村本身的自然感被抵消,对游客难以构成吸引力。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乡村游都很注重环境生态,乡间步道几乎不用水泥,全用渗水比较好的鹅卵石、石子或者就地取用天然、环保材料铺就,给人的感觉非常自然、舒适。
“办出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就一定有人来,也一定能让村民赚到钱,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戴斌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彬)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