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5月18日电 题:美好生活,他们用“旅游”来定义
新华社记者蔡馨逸、张璇
5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旅游日”。“美好生活,从出行开始”,旅游、出行,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节假日里美好生活的关键词。
热爱生活:从旅游开始
上海、天水、昆明、甘南……今年年初至今,西安姑娘张云端将自己的足迹留在这些地方。从小学毕业起,她每个寒暑假都出去旅游,参加工作后,更是把每个节假日都利用起来。
“一开始只是觉得好奇和好玩,后来去的地方多了,有了感悟与思考,才开始真正热爱旅游。”张云端说,大自然的绮丽壮美让她见识天地宽广,学会敬畏与珍惜生命,而不同地方的人情之美,让她感受人类的智慧和坚韧,“旅游让我更热爱生活”。
知名职业社交网站领英中国调研发现,在对成功的定义上,工作生活平衡、快乐、陪伴家人等指标均超过职业成就,而兴趣爱好和有机会旅游也成为与职业成就重要程度相当的指标。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达到50亿人次,人均出游已达3.7次,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
投资兴业:旅游是“金饭碗”
对张云端来说,旅游是投资生活。而在陕西省金丝峡镇太子坪社区居民冀道霞看来,旅游是“金饭碗”。
住在秦岭脚下,抬眼便是令人向往的绿水青山,4年前,瞅准当地旅游开发的好势头,冀道霞把自家改造成了农家乐。源源不断的客流加上好厨艺,她家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以前靠做豆腐一天只能赚50元钱,现在一年能赚七八万元。”冀道霞露出笑容。
在旅游发展带动下,太子坪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今,这片群山环抱的村庄每年吸引着40多万游客的到来,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6000多元增长到10000多元。
“近年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对交通、餐饮、零售形成明显带动效应。”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说。
旅游+文化:在旅途中感受“诗与远方”
随着出游次数的增加,当下人们的旅游方式和需求已从用眼观看的“走马观花”转变成用心感受的深度体验,在“慢游”中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此,多地也在积极打造的高品质“旅游+文化”项目,满足人们在旅途中对“远方”与“诗意”的向往。
今年“五一”假期,古城西安大雁塔脚下,一场水舞光影秀与游客见面。通过喷泉水舞、音效、灯光、影像、表演的交错配合,在历史与科技的碰撞交融中,讲述了丝绸之路、玄奘取经等历史故事。
在浙江绍兴鲁迅故里,记者看到一群小学生穿上长衫,戴着瓜皮帽,在新开辟的仿真“三味书屋”里,体验一堂“三味早读”课,和私塾老先生一起互动,读读书、写写毛笔字、对对子、描绣像等,感受私塾文化。据介绍,这是鲁迅故里开发的研学游项目。“以前这些场景只停留在课本里,现在能真实地在游学中体验文化,觉得很有趣。”参观的小学生王语嫣说。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旅游日”当天,全国各地将结合当地文化主题举办各种寓教于游、富有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河南商丘古城将举办沐兰汤仪式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浙江嘉善将举行一场民俗艺术和国际浪漫融合的紫色薰衣草文化节……
专业提示:要做“有文化”的旅行者
夏季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各类形形色色的出游广告开始多起来。记者发现,一些不具备旅游经营业务资格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自驾游俱乐部、保健品销售企业、物业公司等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兜售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之所以吸引人,除价格低廉,还打出诸如“费用AA制”“不盈利”等噱头。
旅游业内人士提示,不少组织者通过所谓的“AA制活动”牟利,从车费、餐费、住宿费、另行付费项目或购物活动中赚取利润。
西安驴妈妈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广文表示,旅游一定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旅行社,并签订正规的旅游合同,将需求明确体现在合同中,这样游客和旅行社的双方利益才会得到保证。出行前要做好计划安排,不要“说走就走”。此外,学习基本的旅游常识,对价格和标准有基本的判断,防止落入消费陷阱。
出境游热潮袭来的当下,境外旅游安全也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经常独自出游的张云端分享了她的经验:出发前做好酒店、交通、景点的“功课”,选酒店时根据正规旅游网站上的商家综合评分和消费者评价货比三家,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如果需要包车或者拼车,可以请入住酒店的工作人员帮忙。
“想真正读懂旅游目的地,出发前的‘文化课’必不可少,”张燕说,提前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在旅途中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做一个“有文化”的旅行者。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