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积极传承土绣工艺,助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冶晓刚摄
鸟瞰西宁。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厘清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精心谋划惠民举措。
5年砥砺奋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加大改革力度,提升获得感
记者: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民生工作却是有口皆碑。请问您如何看待青海民生工作?
王建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大要求,立足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实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投资于人的理念,以小财政办大民生。我们以每年办好民生10件实事为抓手,既弥补旧账,又迎头追赶,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青海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面积占比都在高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记者:青海如何通过加大深化改革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王建军: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民生、顺应民心、体现民力。既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紧盯民生领域新变化新问题,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合理引导预期,使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各族群众,让民生民心民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我们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完善“1+9+3”教育经费保障和异地办学奖补政策,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控辍保学工程。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享受15年免费教育,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0.7%,异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搭建职普融通、中高衔接的职教体系“立交桥”,中职教育就业率达到95%以上,青海成为全国第二个实施中职全日制在校生免费教育的省份。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起百姓的钱袋子。青海积极开展就业招聘互动、援助活动、专项行动,年均增加城镇就业5.76万人、转移农牧区劳动力超过11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落实完善城镇职工调资增资、最低工资政策,兑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劳动力技能培训,打造提升拉面经济、枸杞采摘等劳务品牌,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方针。通过加大城乡社保统筹力度,青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被征地农民、宗教教职人员参保工作,及时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全覆盖。截至目前,青海全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50元、每人每年3320元,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注重医疗、医药、医保联动,让看病不再难、贵、远。青海突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任务,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从2012年的400元提高到680元。
大力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牧民危旧房改造项目,让居者有其屋。青海积极探索棚改货币化安置和保障房以购代建模式,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36.6万套。城镇居民户均住房达到1.2套,人均自有住房面积33.2平方米。新建农牧区各类住房38.5万户,147万农牧民直接受益,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下,玉树地震灾后3年重建任务圆满完成,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屹立在雪域高原。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构建和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建立驻村帮扶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青层次。为1622个贫困村选派了786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织全省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认亲结对”,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青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开工率和工程进度均居全国前列。百万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贫困群众同步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把握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关键点
记者:青海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如何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下,保障和改善好民生?
王建军:生态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人是决定因素。要大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把生态文明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全过程,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在保护生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青海绿色崛起之路。
推进美丽城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青海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邮政、金融和优美环境“八到乡村”。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50.2%,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8%,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94.7%。果洛三县联网工程告别“电力孤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98.6%的乡镇、91.9%的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宜居。
加大绿色惠民的力度。青海坚持绿色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培育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引导生态功能区的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加大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不断增加生态管护岗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内组建管护站点,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岗位。截至去年底,累计下达草原生态奖补资金130亿元,受益牧户76.5万户,人均增收1588元,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9%。先后为4.28万人提供就业岗位,今年将再增设2.66万个,绿色发展与绿色惠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顺应时代新变化、社会新进步、人民新期待,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障好“基本民生”,维系好“底线民生”,关切好“热点民生”,努力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