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频道 > 社会 > 正文

记者体验高温下的管道疏捞工 不到5分钟直呼“受不了”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19 18:32:46

 原标题:记者体验高温下的管道疏捞工 不到5分钟直呼“受不了”

图为:记者在井下待了不到5分钟,就因受不了而出井

有这样一群人,工作环境是数米深的地下,终日与黑暗、恶臭为伴,从他们身边经过,我们也许还会捂着鼻子。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城市的“消化系统”就无法畅通运转,雨水、污水不能顺利排走。他们就是被称作“城市蚯蚓”的排水管道疏捞工。

正值炎夏,疏捞工们依然忙碌不停。昨日上午,楚天都市报记者跟着武汉市江岸区水务局排水队工作人员,体验了一把他们的工作。

下井作业前先通风半小时

昨日上午10时许,明晃晃的太阳挂在半空,地面温度接近40℃。站在解放大道一处疏捞作业点,记者什么都还没做,额头、脸颊已经开始冒汗。

江岸区水务局排水队的工作人员,已经用简易围挡隔出一块十来平方米的空间。围挡内,三个窨井盖被打开,工人们从工程车上抬下三台巨大的电风扇,接通电源,按下开关,对着井口猛吹。“疏捞作业时,一定要保证井下通风顺畅。”江岸区水务局主次干道清淤疏捞负责人周建强介绍。

约30分钟后,一名工人拿着一部遥控器模样的设备下到井里。周建强说:“这是气体检测仪,用于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只有达标,工人才能下井。”

不一会儿,检测工人报告:井下气体达标,可以开始作业。

记者穿上工作服浑身汗透

记者提出,想体验一下疏捞工人的工作。周建强笑了笑,找来一套工作服。它由橡胶制成,从鞋子到胸前连成一体,又厚又重。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花了5分钟才穿好,顿觉汗如雨下,全身已经湿透。

系上安全绳,戴好安全帽、头顶探照灯和手套,记者准备下井。周建强递上一副加厚版口罩,说:“戴上吧,否则你绝对受不了。”

武汉主城区已经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和生活污水由不同的管道排放。记者想当然地认为,雨水井内应该比较干净,但刚走到井口,一股异味直窜上来,探头一看,只见井壁挂满污物,井底则是黑色的淤泥。

周建强告诉记者,除了雨水,清洗道路的水、部分路面垃圾、尘土等,也会进入雨水管道,经过沉淀、发酵,形成恶臭的黑色淤泥。到了夏天,臭味会更浓。

下井不到5分钟就“求救”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通过悬挂在井口的软梯,慢慢下到三四米深的井底,双腿陷入齐小腿深的淤泥中。疏捞工殷双成先于记者下井,他半蹲半坐在排水管里,正不停地将淤泥装进一个桶里,装满后通知路面吊起。

通过头顶探照灯微弱的灯光,记者看到,排水管里脏乱无比。更可怕的是,即便戴着厚厚的口罩,依然能闻到刺鼻的恶臭,眼睛被熏得几乎睁不开,更别说帮忙清淤了。

井下的时间似乎走得特别慢,记者感觉过了好久,忍不住拽了拽身上的安全绳,向地面工作人员“求救”。他们调整好软梯,指挥记者一步步爬了上来。刚一出井,记者便瘫坐在地上,一把扯下口罩,大口呼吸起来。看看时间,只过了不到5分钟。

又过了一会儿,殷双成上井休息,其他工友换班下井。殷双成告诉记者,在其他季节,疏捞工一次井下作业可以坚持半小时左右,夏天只能坚持20分钟。他指了指身边的大矿泉水瓶说:“这种1.5升的矿泉水,我们一天要喝五六瓶。”

按照夏季工作安排,中午12点到下午4点,不安排疏捞工进行露天作业。记者离开时已是正午,只见几名工人躺在路边绿化带的树荫下,进入了梦乡。 楚天都市报记者潘锡珩实习生鲁晓艺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实习生刘浪

 
 
(责编:马牧人、蔺木兮)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