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3月3日电(记者张宇琪、白佳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天津市急救中心担负起了天津市疑似和确诊患者的救治转运任务。在疫情的洪流之中,急救队员们与新冠病毒近距离“接触”,“摆渡”着一个个生命往来于医院之间。
用于转运患者的是特殊的负压救护车,每辆车配备一名专职司机和一名急救医生,24小时待命。司机师学斌和医生陈瑞便是这样一对“战友搭档”。
师学斌在穿戴防护服(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宇琪 摄
46岁的师学斌,曾参与过汶川地震和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救援。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他又一次请缨上阵。
“1月20日,急救中心的工作群里说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要报名进入‘移动红区’,也就是驾驶急救车辆转运病人。我当时正在值白班,没多想就在群里第一个回复了句‘我先来’。”师学斌回忆。
于是,他和陈瑞开始了搭班工作。大年初一一早,二人就接到了转运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至天津定点医院海河医院的任务。
师学斌(后)和陈瑞在洗消区互相消毒(2月19日摄)。新华社发(周勇 摄)
“出发前我们要进行二级防护,里面穿刷手服,再将防护服、口罩、防护镜、帽子、两层乳胶手套、鞋套等按顺序穿好。”陈瑞说,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做好防护最重要。
这名患者是一位30岁左右的小伙,也是天津确诊的第十例。将患者从天津医院发热门诊送往海河医院的过程中,陈瑞一直在竭力安慰着患者的情绪。
“当时还不确定这个病的治愈率,和他交流时觉得他很害怕,说自己有点憋气,不舒服,我们就一点一点安慰他。也不能刻意离他太远,不能加深他的恐惧。”陈瑞说。
司机师学斌和医生陈瑞驾乘负压救护车转移疑似病患(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宇琪 摄
疫情中,负压救护车被称作 “移动的红区”,每次转运任务对急救人员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虽然工作很危险,但我们的防护措施很到位,不会太担心被传染。”陈瑞说,负压急救车的特殊之处在于车厢内的气压比外部低,内部空气会进行无害化处理排出,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交叉感染。
穿着防护装备开救护车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戴着口罩,热气从鼻尖冒出来,眼镜便会起雾,怕看不到路,师学斌只能小心行驶。
工作人员对负压救护车进行消毒(2月18日摄)。新华社发(周勇 摄)
运送完确诊患者后,必须在医院的指定区域对急救车进行全面的喷洒消毒,用消毒液对每个角落进行擦拭,不留死角,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然后在洗消区对急救人员从头到脚进行消毒。师学斌说:“消毒之后防护服要放在指定地点处置,然后进入半污染区洗澡。反正出一趟车就要洗一次澡,一天洗四五次,洗得身上都皴裂了。”
“干我们这行的,基本就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也没有固定的睡觉时间。疫情暴发后,我们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执行6次任务,每次任务加上准备和洗消至少要两个多小时。”师学斌说。
14天-16天的转运任务后,他们将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休息后才能进行下一轮工作。在隔离酒店,虽无法出门,但他们终于可以享受难得的闲下来的时间。
陈瑞在穿戴防护服(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宇琪 摄
陈瑞的妻子也是医生,疫情期间每天工作都十分繁忙,孩子就只能让父母帮忙照顾,隔离期间也就成了陈瑞通过视频陪孩子最频繁的时候。师学斌也有了时间看书,或者通过视频陪着宝贝女儿一起聊人生。
11个专用急救站点,16辆专业负压急救车,24小时待命。这是疫情期间天津市急救中心的特殊战队。那些与师学斌和陈瑞一样的急救人,在“移动的红区”中,转运患者,“摆渡”生命。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