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2月7日电 题:一个海拔4800米山村的“新生”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侯捷
明玛村,一座位于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的小山村,平均海拔4800米,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46户244名群众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脱贫难度极大。2016年10月,明玛村整村搬迁至拉孜县城,一个高海拔山村由此获得了“新生”。
群培次仁家的藏式二层新居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城明玛小区(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侯捷 摄
冬日的后藏大地,阳光明媚。一座座红白相间的二层藏式小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拉孜县城旁,小区大门上“明玛小区”几个字,赫然醒目。
31岁的群培次仁早早起床,在自家阳光暖廊里生着火,准备给家人煮甜茶。3年前,他们还生活在海拔4800米的深山里,以放牧为生,住着石木结构的危房,喝着人畜共饮的冰雪融水,用电仅靠一小块光伏电板,蜿蜒的土路是走出深山唯一的路。
海拔高、生产生活艰难,明玛村的出路在哪?经过调研论证,明玛村易地扶贫搬迁被提上日程。
储物柜、床、粮食、电动酥油茶机……装完最后的藏毯和铺盖,7辆客车及数台拖拉机满载着全村群众向着县城出发。
村党支部书记白玛对当时搬迁的情景记忆犹新:迎接他们的是县城群众的热情和生态宜居的“明玛小区”。小区内,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区、绿化带等一应俱全。新房是典型的二层藏式小楼,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储藏间等一应俱全。
“终于有自来水,用上稳定的电了!”
群培次仁对现在的生活很感慨。如今,他和拉孜县拉孜镇的姑娘塔拉结了婚,妻子外出打工,他在附近的扶贫产业园区上班,年工资收入超过5万元,再加上政策性补贴,生活越来越好。
在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城明玛小区旁的扶贫合作社内展示着当地村民生产的手工产品(1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侯捷 摄
现在,明玛村有30名群众在扶贫产业园区的合作社实现了稳定就业,在家附近找到了致富的“饭碗”。
搬迁后,原来的明玛村怎么办?
“虽然搬下来了,但我们的牧场和牲畜还在那。”白玛说,“我们想到了成立牛羊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
2019年6月,明玛村牛羊合作社正式成立。村民以牛、羊及现金方式入股合作社,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年终分红。全村45户240人共入股1629只羊,资金近140万元。
群培次仁说:“我们家入股6只羊和1.5万元现金,每年按比例分红。”
据白玛介绍,合作社收益的65%用于入股分红,2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10%用于帮扶贫困家庭,剩下的5%用于培训等。同时,村里推选了塔杰等6人轮班放牧,每人每天80元工资。
颠簸的土路曾是明玛孩子上学和回家的痛苦记忆。
16岁的巴桑卓玛告诉记者,上查务乡小学的时候,她还住在原来的明玛村,每次去学校,她都被面包车颠得晕车呕吐,再加上路窄弯多,总担心车会翻下山去。而今,巴桑卓玛在县城中学读初三,新家就在旁边。
这是1月3日拍摄的易地搬迁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城的明玛小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我现在的成绩还可以,明年考上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应该没问题。未来我希望能考到内地读大学,最希望考上警校。”巴桑卓玛略带羞涩地说,“我觉得当警察很酷!”
从明玛村到明玛小区,从石木危房到漂亮的藏式小楼,从世代以放牧为生的山民到拥有多条“致富路”的城镇居民,海拔变低了,生活更美了。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