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9月29日电 题:“烈士寻亲”背后:一条走了67年的回家路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剑锋
过去的三天,对于烈士林水实的亲属而言,“像是一场梦”。
26日下午4时30分许,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消息,韩国将于9月27日向中国再次移交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其中一枚印章,确认了福建漳浦籍烈士林水实的遗骸,“寻找烈士亲人”的话题引发热议。
三个半小时后,在各地媒体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接力转发下,位于漳浦县沙西镇的林水实亲属被找到。对于他们而言,67年前,一纸证明带来了亲人牺牲的消息,而直到67年后,长眠异国的英雄才如愿回家。
林水实的三个侄孙林艺辉(左一)、林艺煜(右二)、林树新(右一)与侄儿媳徐美凤(左二)手持烈士相关遗物合影(9月29日摄)。新华社发(古雷新闻中心 供图)
林水实牺牲后,民政部于1983年为其家属发放革命烈士证明书(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剑锋 摄
“转发,请帮三位志愿军烈士寻亲”
“韩国将于9月27日向中国再次移交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今年在第七批遗物中发现三枚印章,分别是马世贤、林水实、丁祖喜……”
26日下午,第七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这则烈士寻亲的消息在全网铺天盖地散开,林树新的手机瞬间被信息淹没。
林树新是林水实的侄孙,包括他在内的几兄弟都习惯称呼林水实为“爷爷”。
林水实的侄孙林树新将墙上林水实的照片取下来擦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古雷新闻中心供图)
“第一个找到我的是老村长,他让我马上到家里去一趟,并问这是不是我爷爷的名字。”林树新回忆,在老村长发来的图片里,他一眼看到“林水实”三个字——这是一家人牵挂了几十年的名字,此刻它静静地刻在印章上,像是对家人的一声回应。
据了解,林水实1928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革命。抗美援朝期间,林水实随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6月7日,他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5岁。
“感觉像做梦一样。”林水实的侄孙林艺辉说,67年前,林水实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当时家人数次哭晕过去,67年后,爷爷的信物落叶归根,带给家人的是无尽欣慰。
那天下午,关心追问“林水实”的远不止一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安置科科长杨同顺说,在看到烈士寻亲的报道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刻查找革命烈士英名录,连夜和林树新联系,当晚8点多,印章中的名字终于找到了归属。
林树新回到祖屋前,这里曾是林水实出发的地方(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剑锋 摄
“从未停止过寻找”
在67年后,以这样的方式见到至亲的名字,林树新这几天辗转难眠。
尽管素未谋面,多年来,他一直寻找关于这位“爷爷”的线索。1953年,林水实牺牲后,只留下一张相片和一纸革命烈士证明书,证明书上记录了他牺牲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小时候,这四个字牢牢印在林树新脑海中,他四处寻找有关抗美援朝的电影和纪录片,希望能找到有关爷爷的线索。
“从小我就知道,我有个爷爷死在异国他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给他一个交代。”他说。由于年代久远,有关林水实的故事屈指可数,为数不多的描述写在三等功的立功证明书上,“林水实在紧急情况下鼓舞大家歼敌斗志,自己冲锋在前,不怕流血牺牲,打垮敌人数次反扑,指挥全班歼敌百余名。”
2009年,林树新无意间看到一篇《鸭绿江畔杜鹃红——闽籍志愿军烈士》的博文,文中简略介绍了林水实的生平,尽管只有二百来字,却让他兴奋不已,“没想到,还有其他人知道我爷爷的事迹。”那一年,林树新将一切能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并建立了百科词条“林水实”,用这样的方式,让爷爷“活”在更多人的记忆里。
“他虽然只活到25岁,但一直在我们心里。”林水实的侄孙林艺辉说,这几年,老家的房子搬了好几回,但这纸烈士证和照片从未被扔下,时至今日,他们仍会把爷爷的照片悬挂在大厅里。
林水实的立功证明书上,记载了他的立功事迹(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剑锋 摄
“告诉孩子,我们的爷爷是英雄”
28日上午10时,林水实的三个侄孙林树新、林艺辉、林艺煜早早围坐在客厅,神情肃穆地看着电视。此刻,屏幕里是2000多公里外的沈阳,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117名在异国牺牲的志愿军英烈得到隆重安葬。
这是一场迟到67年的仪式。三兄弟早早约定好,如果不能到现场,就以观看直播的方式,目送爷爷魂归故里。
“哪怕信物没有回到家乡,但只要进入国门,就已经够了。”林艺辉说,“经过这次寻亲,很多人知道我们的爷爷是英雄,将来我们也会用这些事迹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1953年,林水实牺牲时,随证明而来的还有关于他生命最后时刻的故事: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战役”中,志愿军久攻不下,战事一度陷入瓶颈。为了扭转局面,林水实自愿报名去炸坦克。“当时他身上绑着16颗炸弹,隐蔽在一旁,见敌军坦克逼近,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爬到敌军坦克下引爆炸弹,人也牺牲了。”林水实的侄儿媳徐美凤对这段描述熟记于心,这个故事由当时政府工作人员告知家中老人,老人又一代代讲述给晚辈听。
林树新希望将爷爷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站在爷爷曾经出发参军的祖屋前,他用手拂拭着“烈属光荣府”牌匾说,“有朝一日希望这里能得到改造翻修,作为一个红色基地,引导和教育后辈。”
据了解,从2014年至2019年,中韩两国已连续6年共成功交接59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此次共有1368件遗物踏上回国路程。
“这是祖国强大后的结果。”林艺辉几兄弟说,他们打算等一切平复后开个家庭会议,一是商量去沈阳安葬爷爷遗骸的陵园祭拜,二是继续挖掘有关爷爷生前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70年前,一代人跨过鸭绿江,在枪林弹雨中保家卫国;70年后,他们的精神随着这些信物回到故土,被一代人铭记。”杨同顺说,当地将进一步挖掘烈士事迹,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