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 今年汛期,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华南地区4月20日入汛,较常年偏晚。入汛以来,我国降水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夏季风爆发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其背后有哪些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
专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
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刘佳 新华网记者郝多
记者: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呈现怎样的特点?
陈丽娟:4月以来,我国气候波动较大,雨季进程偏晚,虽然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降水呈现“北多南少”格局,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主要特点有:
华北、黄淮、江汉、江淮等地降水多,中东部出现5次强降水过程,局地影响大。截至目前,淮河、海河、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分别比常年偏多88%、70%和43%,但辽河、珠江、松花江流域分别偏少52%、30%、22%。
华南入汛晚、雨量少,华南东部和江南南部气象干旱发展。今年华南4月20日入汛,较常年偏晚14天,平均降雨量只有19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5.6%,为1992年以来最少。
强对流天气发生早、强度强,部分地区灾情重。今年我国发生了8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虽较常年同期偏少10次,但发生时间早、强度强。5月15-18日,华北南部、黄淮、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等地出现了大范围的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多地风力达8-11级,甘肃、重庆、江苏、河北、安徽、河南等地遭受不同程度风雹或洪涝灾害,灾情严重。
气温波动幅度大,阶段性低温和阶段性高温范围广。4月以来,有6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其中清明节前后的大范围寒潮天气影响最大,北京出现本世纪以来首次4月降雪,西北、华北、东北,以及黄淮、江淮等地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到14℃,部分地区超过17℃。但5月中下旬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出现35度以上高温天气。
记者:从气候角度来说,造成华南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什么?
陈丽娟:去年10月至今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拉尼娜事件。目前华南降水偏少的原因是本次拉尼娜事件对热带和副热带大气产生的滞后影响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般情况下,造成华南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拉尼娜事件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的菲律宾附近产生气旋式异常环流,一方面有利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另一方面受这个异常气旋西北部风场(偏东北风)的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风减弱,同时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度总体偏弱,使得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输送较常年明显减弱,从而造成华南地区水汽源不足,降水偏少。
同时,今年中高纬度环流也呈现异常状态。贝加尔湖至北太平洋地区高度场异常偏高,导致东亚东部环流场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引导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西侧北上输送到长江以北地区,再配合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导致江淮、江汉、黄淮等地降水偏强、偏多。
记者: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为何偏晚?对我国汛期有何影响?
陈丽娟:南海夏季风平均爆发时间在每年5月23日前后,截至目前,南海夏季风尚未爆发。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均较常年偏晚。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活动是导致今年南海夏季风偏晚的重要原因。MJO具有显著的30~60天周期振荡特征,它的起始位置一般在印度洋西部和非洲地区,它的活跃位置一般对应着庞大对流云团,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这些对流云团通常能够占据几十个经度,并以一定的速度向东移动,但移动速度快慢不均,大约1至2个月可以绕赤道地区一圈,之后又在印度洋西部“东山再起”。
MJO如同热带地区的“巨人”,在成长和移动过程中通过加热大气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当MJO主体位于不同的热带地区时,全球降水异常的分布会有很大差异。通常当MJO位于中南半岛和海洋性大陆区域时,我国南方降水易增多。总体而言,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在年际-季节尺度上对我国气候有较大影响,而MJO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对气候的影响更为重要。
今年5月以来,MJO的对流活跃区一直在热带印度洋西部和非洲地区,没有明显向东移动,而中南半岛至海洋性大陆地区的对流受到抑制,明显偏弱,因此南海地区一直维持东风特征,副热带高压也相对西伸,控制南海地区,季风无法爆发。
一般而言,南海夏季风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存在一个“你退我进”的关系。南海夏季风爆发意味着副热带高压向东撤出南海地区,南海地区底层的盛行东风变成西风控制;之后,南海地区对流活动显著加强,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性质将发生明显变化,由之前的“锋面降水”变为“季风降水”,降水强度较季风爆发之前将会增强。
在东亚夏季风系统中,南海夏季风爆发意味着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的开始。所以梅雨通常发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后,因此今年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偏晚也容易造成梅雨开始时间偏晚的可能性增大。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