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题:“限塑令”10年:效果喜忧参半 塑料袋仍是“主角”
新华社记者
被称为“限塑令”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已经推行整整十年。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在一些大型商超、餐饮企业等地,环保塑料袋有偿使用得以推广,不合格塑料袋难见踪影。但在一些小型市场、商铺等地,超薄塑料袋、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依旧是包装“主角”。“限塑令”乃至部分地区试点的“禁塑令”仍难以完全推广落实,公众的使用习惯还有待改善。
限得住大型商超,限不住边边角角
“限塑令”要求,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记者在天津、武汉、石家庄、长春等地走访发现,限塑措施在大型商超内一般落实较好,但在农贸市场或小型商铺,塑料袋依然广泛使用。
在一些大型商超内记者发现,不合格塑料袋等制品难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收费的可降解塑料袋,一些消费者也会购买可多次使用的布袋或其他材质环保袋。
但在农贸市场、小型商铺等地,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制品依然大行其道。一些地方的菜市场内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大量使用,消费者并不需要为塑料袋额外付钱。在天津市红旗南路附近的一个早点摊记者看到,一位顾客买了两根油条,用去3个袋子,买了两份馄饨,又用去5个袋子,袋子同样是不要钱随便用。
河北邯郸一位蔬菜经营者杨勇说,不少人在农贸市场买东西都会讨价还价,自然不愿意额外再花钱买塑料袋。如果市场上只有他这里强制收钱,肯定会影响生意。
塑料袋需求依旧旺盛 不环保产品仍然占多数
“限塑令”对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塑料袋的需求却仍然非常旺盛。
记者午餐时间在天津市南开区一家餐厅看到,不少外卖都采取“一盒一袋”包装,多份同时订购时还会套上数量不等的大号外包装袋。以一份外卖至少一个塑料袋和一个塑料餐盒计算,全国每天可能产生上千万甚至更多的塑料袋使用量。
日益壮大的快递行业也是塑料袋使用“大户”。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快递塑料袋约68亿个。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黎介绍,一些快递企业,尽管外壳为纸箱,但纸箱中仍大量使用塑料袋、胶带等,包装也多为一次性包装,很难进行有效回收利用。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快递包装使用的塑料袋及相关制品大多数是不可降解的。
在日常消费领域,超薄塑料袋、不可降解塑料袋的需求也同样旺盛。在长春市朝阳区一家综合市场内,一家以销售塑料袋等产品为主的商铺内摆放着多种塑料袋制品,其中大部分塑料袋单价在0.1-0.2元。记者询问得知,这些价格较低的塑料袋都是不可降解的,销量非常好。可降解塑料袋一般价格较高,几乎没人买。
吉林省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禁塑令”,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但一些人仍在“钻空子”。“有的人在买不可降解袋子的同时,也会买一捆可降解的,万一有人来查的时候赶紧换上。”一位塑料袋经营者说。一位水果销售摊主表示,市场上不少人用的袋子都是有人统一送货上门,一般50个一捆只要3元钱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部门分工不同及机构调整等原因,一些地方发改、环保、工商等部门缺乏对市场的整体把握,不少地方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塑料袋产销情况统计数字。
严管底气不足 “限塑令”亟待升级
在河北、吉林、湖北等地,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限塑、禁塑相关宣传,提倡人们多用菜篮子、布袋等环保产品,少用、不用塑料袋,对生产和使用不合格塑料制品者给予了相应惩戒。但记者了解到,目前“限塑令”对市场的影响仍然有限,真抓严管的底气稍显不足。
针对超薄塑料袋屡禁不止的情况,邯郸市工商局市场处负责人表示,农贸市场、小商店属流动作业,通常与执法人员“打游击”。而小生产厂家,是一间厂房、几台机器就可生产,常处“地下状态”,并且大多是熟人生意,单线联系销售,隐蔽性较强。另外,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淡薄,凡事图方便,也加大了“限塑”治理的难度。
有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处理一起违规销售使用不合格塑料袋的案件往往要经历调查取证等多道程序,执法部门人员有限,对于普遍性违规行为难以根本性长效治理。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地方,小型塑料袋生产企业总是很“默契”地在执法前几天关闭,风头过去后再恢复生产。
专家指出,当前关于限塑的倡导性、鼓励性措施多,缺乏严格执行的相关法规条款,效果很难保证。“‘限塑令’很有意义,但不能只停留在倡导层面,也要更加注重强制性的要求,比如,进一步从法律法规层面细化相关规定,以及明确违反相应规定的惩处措施。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强化监督与检查。”王黎说。(刘硕、赵鸿宇、梁建强、翟永冠)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