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创业致富 > 正文

绽放在盐碱地的铿锵玫瑰——37名东北女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故事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09 21:54:39

  “洮宝”创业团队成员傍晚在园区操场上唱歌(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华社长春8月9日电 题:(新华全媒头条)绽放在盐碱地的铿锵玫瑰——37名东北女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李双溪

  又是一年就业季,青春正热血,奋斗正当时。

  在吉林省洮南市,有37名毕业于北大、南开、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女大学生走出县城又回家乡。她们扛起锄头、做起电商、闯进高端超市,像铿锵玫瑰在盐碱地上绽放,书写着“新农人”的勇气与执着。

  “洮宝”创业团队成员与上海的同伴进行视频会议(7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一只黏豆包唤醒的创业梦

  “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洮南市位于吉林西北,干燥多风,多盐碱地。许多人走出后不愿回来。

  2014年,王荷回来了,成为如今这支娘子军的领头人,大家的“荷姐”。

  1982年出生的她,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一边当老师一边开教育机构,而丈夫张米克则是一家公司的老总。

  原本远离故乡的都市人生轨迹,却突然拐了一道弯。

  一次,王荷和两个“发小”聚会时,吃到了家乡的黏豆包,3个人的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洮南是全国重要绿豆集散地之一,但绿豆大都以原粮的形式批量售卖。“1吨绿豆赚50块钱,这么好的绿豆卖不上价,我不甘心。”王荷说。

  4年前,王荷不顾丈夫反对,与苏州大学毕业的蔡宛润、吉林大学毕业的王一鹤一起回到家乡,自筹资金创办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农业合作社。

  “洮宝”创业团队成员在绿豆种植基地除草(7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她们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在网上卖绿豆。然而3个月里卖不出去1包。

  姑娘们冥思苦想,不能再走寻常路,像父辈那样一车一车卖绿豆了。“大城市的人喜欢吃杂粮,认品牌、认品质,我们要闯出个品牌来!”她们决定采用有机种植、手工挑选、小份包装,走高端市场,并给品牌取名“洮宝”,寓意为“洮南的宝贝”。

  为了将产品卖到全国,姑娘们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从不买卧铺。6个姑娘挤在上海市一间50平方米的小屋里,买不起床,就睡地铺。第二年,她们将杂粮卖到了上海、广州,在高端商超有了一席之地。

  从有机种植、手工挑粮到精深加工、品牌经营,从5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到25000平方米的创业园,发展到今天,产品已入驻上海商超40余家。洮宝终于打开局面。

  3年来,她们与50多名农户签约有机种植,带动增收300多万元。“跟着她们种地,收入翻番了啊!”合作社农户陈峰说。

  “洮宝”创业团队成员在绿豆种植基地进行手机直播,通过互联网宣传推介产品(7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37种回乡理由 同一个创业梦想

  洮南很小,荷姐创业故事的名气很大。

  “大学毕业女生”“返乡种地”,这些标签让洮宝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而随着洮宝的发展,越来越多原先不看好的人竖起大拇指。同时,洮宝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洮南女大学生加入进来。

  24岁的张钟月是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她悄悄下决心回乡加入洮宝。母亲察觉后,没有直接反对,而是自己先加入洮宝的快递公司“探探路”。两个月后,母亲被大学生们的拼劲折服,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40斤的箱子搬起来毫不含糊……你能感受到她们那种拼劲儿和发展的速度。”张钟月母亲说,“在这里,钟月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比以前快乐。”

  30岁的焦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外企做白领。“那种挤地铁、坐格子间的漂泊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焦琦说,“我们回乡卖豆听起来像小打小闹,但是能在家乡自己做事业反而找到内心的自由。”现在,焦琦每天穿着大花布衣服穿梭于乡镇各种活动中。

  “洮宝”创业团队创始人之一王一鹤冒雨奔行在送货车与库房之间(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团队里,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又都身兼数职。

  “现在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不只是创业,还有看着这些小伙伴们每天都在成长。”王荷说。

  傍晚,团购订单的货车开进园里,姑娘们都来搬箱装车。突然大雨袭来,没有人躲雨,都在雨里奔忙。

  王一鹤站在大雨里指挥叉车和货车,全身湿透,鞋子陷在泥里、裙子溅上泥点……“这是我们的事业,不会耽误一天的。”

  “洮宝”创业团队成员焦琦在办公室内通过电脑与客户联系(7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一支团队里的21个“老板”

  洮宝创业园还是一个孵化基地,目前已经有21家中小企业在孵化基地里成立,包括商标代理公司、互联网耗材公司、广告公司等。也有21名女大学生当上了创业公司“老板”,齐霁就是广告公司的销售总监,23岁。

  “齐总,又拉了什么大订单啊?”大家叫她“齐总”,而齐霁也总会带来奇迹,上个月她一个人拿到了40多万元的广告订单。

  刚刚给客户打电话还一本正经的齐霁,接着就光着脚丫在铺平的广告布上指挥安装。当被问及梦想时,这个脸圆圆的“95后”总监笑着说:“我想赚钱呀,谁说回到贫困家乡就赚不到钱呢?”

  “洮宝”创业团队成员在园区内为铺装广告布做前期准备(7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张钟月利用专业知识开了一家商标代理公司。“当初要是进入北京律所,几年内都只能做助理。在家乡,回来第一年就当上了老板。”张钟月说。

  洮宝为她们的公司提供注册资金、办公场地以及社会资源,但并不干涉她们的发展。它更像回乡追梦者的乐园,每年吸引几十名在校大学生,并种下更多创业梦想。其中还包括王荷的丈夫,还有另外几个姑娘的男友……

  农户在创业园内分拣、封装杂粮杂豆产品(7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8月的洮南,骄阳似火,正是田里的绿豆苗茁壮生长的时节。

  洮南开发区里,洮宝14万平方米的新园区正在筹建。未来难预知。但这些走出洮南又回到洮南的女大学生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做着新农人、新农业的尝试。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