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题: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开展业务化试运行 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由我国国家海洋局承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近日开展业务化试运行,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南中国海区域: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
“这个中心的国际预警服务区域,包括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覆盖了该区域主要的地震俯冲带,为南中国海周边的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王华在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业务化试运行媒体通气会上说。
南中国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马尼拉海沟以及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所处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其引发的区域海啸对南海周边各国威胁极大。
据历史海啸数据统计,南中国海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四十多次海啸。1897年苏禄海北部发生强烈地震海啸,据报道造成100余人死亡;1976年苏拉威西海发生8.0级地震海啸,造成菲律宾近8000人死亡或失踪,局部海啸波幅超过4-5米。
我国首个24小时运作的国际海啸预警中心
由于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啸集中在太平洋,为推进太平洋各区域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观测和预警资源共享,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政府间协调组推动建设南中国海、西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和中美洲四个次区域级预警系统。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于福江说,根据数值模拟,若马尼拉海沟北段发生8.5级地震海啸,海啸波将会严重影响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以及我国华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
2009年召开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23次会议决定建立南中国海区域工作组,通过加强区域协作开展南中国海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2013年举行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25次大会,正式同意依托我国国家海洋局建设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2017年6月,正式批准同意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2018年初开展业务化试运行。
王华说,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投入业务化试运行,是我国开展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海洋领域务实合作、参与区域海洋治理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中心同时也是国家海洋局首个24小时业务化运作的国际预警中心。
加强国际协调合作 加大自主成果创新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预警室主任原野说,近年来,我国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平台,使得海啸预警时效由2015年的20-30分钟缩短至8-10分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将继续加强地震海啸的观测监测能力建设,地震海啸监测设施就像我们的耳目一样,海啸灾害的预警报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有更多的耳目,就能让我们在这场和时间赛跑中占得先机。”王华说。
他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自主成果创新,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开展海啸监测预警技术培训,为我国沿海地区、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提供快速的海啸预警信息服务。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