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10日电 题:从八方救援到对口援建——共同富裕理念在汶川地震灾区结硕果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杨迪
十年前,一场汶川特大地震猝不及防;十年后,在曾经的废墟上,一片充满生机的崭新家园浴火重生。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速度之快,振兴发展的成效之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这其中,共同富裕理念指引下的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勠力同心建起震后新家园
4月25日,彭长江从广东佛山回到了汶川县水磨镇——他曾经不分昼夜奋战两年多的地方。
汶川地震后,彭长江作为佛山的一名援建者来到水磨镇,帮助当地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按照“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的思路,佛山援建者以住房重建、设施升级、产业转型、生态环保为重点,让曾是传统工业区的水磨镇,变身水墨画一般的生态旅游小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彭长江只是参与灾后重建的30多万支援大军中的一员。震后,面对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重建难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启动对口支援机制,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
北京、广东、山东、浙江等18个省市迅速行动,奔赴四川灾区。上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顽强奋起,与援建者携手重建家园。
援建省市纷纷提出把灾区当做自己的一个“特殊县”,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时间安排,全力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他们提出“5+2”“白加黑”工作法,连续奋战。
灾后重建并非简单的恢复,而是着眼于灾区的提升与发展。对口援建省市始终把规划作为科学重建的重要依据,以人为本优先安排民生项目。
据统计,仅震后三年的恢复重建中,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18个省市累计实施援建项目3668个,援建金额达784亿元。与震前相比,灾区现在的住房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乡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授人以渔”助力长远发展
“没有浙江的支援帮扶,就没有青川茶产业的今天。”青川县金川茶叶合作社理事长雷万春告诉记者。
震后,位于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长期对口帮扶青川茶产业,根据青川地理气候条件“量体裁衣”,为当地引入中黄一号、龙井43等新品种,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同时带动发展茶叶加工,提高种茶的综合效益。
金华市还帮扶成立了金川茶叶合作社,对衰老茶园实施改造,改造后的茶园亩产值提高了五六倍。去年该合作社销售茶叶3200万元,社员中成功脱贫175户,最后33户贫困户也将在今年内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灾后重建中,各援建省市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物质支援与智力支持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让灾区老百姓在重建中找到生计,也进一步激发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建得好不如管得好。援建省市通过加强培训或远程指导等方式,提升灾区人才队伍现代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也使得先进的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北京师范大学援建的什邡附属外国语小学,不仅硬件设施一流,还得到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全校老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北师大平台培训。短短几年间,学校办学取得不少亮眼成绩,成为一所全省知名小学。
据统计,对口援建省市帮助四川地震灾区培养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医、支教等方式,开展医疗卫生、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培训4万余人次,给灾区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
携手并肩迈上“共同富裕”路
5月10日上午,北京-什邡产业合作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举行。当日集中开工的26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震后十年来,北京、什邡从两年援建走进三年合作,从三年合作迈入长期合作,今天的开工仪式是双方推动共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什邡市委书记季涛说。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的结束,也是灾区发展与振兴新起点。经历对口支援,援建省市与地震灾区建立起深厚友谊和合作机制,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道路上携手并进。
绵竹江苏工业园、什邡北京产业园、川浙产业园……援建省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了一批对口合作的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灾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据了解,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18个省市,均与四川省或受援县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长期合作协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共赢”的原则,援建省市将巩固援建成果纳入合作内容,把教育、卫生、科技、人力资源和合作产业园区建设作为长期合作的切入点,深入推进。
四川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10年来,灾区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39个重灾县(市、区)生产总值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参与采写记者:江毅、谢佼、许茹、刘海、张海磊)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