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全国统筹迈出破冰一步
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2.3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6.7%,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1.5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8%。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这一制度安排又将对你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的需要。”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
谈到人口老龄化,参保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缴纳的养老金能否按时拿到。从人社部公布的数据看,我国养老金总体上并不存在缺口。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每年都有千亿元级别规模的结余。今年前5月,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5769亿元,同比增长23.9%;基金总支出13505亿元,同比增长23.2%,当期结余2264亿元,累计结余4.08万亿元,可以支撑16个月的发放。
对民众来说,更易直观感受到的是日益增大的养老金收支压力;但对于政府部门和业界来讲,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于不同地区间基金分布的不平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回应养老金运行情况时坦言,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规模可观,具备较强的支撑能力,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基金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分区域看,东部结余多、中西部结余少,特别是在东北等老工业地区,缴费人员少、退休人员多、抚养负担重的情况比较突出,基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比如,抚养比最高的广东为9∶1,而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较为困难的黑龙江省抚养比仅为1.3∶1。
面对部分省份基金结余少、支出压力大的情况,如何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剂基金余缺,均衡地区之间因抚养比差距而导致的负担不均就变得尤为重要。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加快研究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准备明年迈出第一步,先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我国早在2010年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就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逐步实行全国统筹。那么为何不采用一步统筹到位,而选择中央调剂这样一个过渡性政策呢?
在褚福灵看来,各个地区在同一个标准下,才能体现调剂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先从调剂基金起步,逐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筹集与使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制度统一、管理健全和技术规范。
“所谓制度统一,主要是指缴费办法和待遇发放办法的统一;管理健全主要是指责权的明晰与机构设置的高效;技术规范主要是指信息系统兼容和数据格式的一致。”褚福灵说。
有专家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强调多缴多得,为此,公平性首先需要体现在规则的一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今年9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明确各地要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政策、待遇政策、基金使用、基金预算和经办管理实现“六统一”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政策,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尚未统一的省份,要制定过渡措施,最迟2020年实现全省费率统一。
“目前,全国费率不统一,有的地区高,有的地区低,全国要实行统一的缴费费率。待遇计发项目及参数不同,有的地区项目多、参数大,有的地区项目少、参数小,需要实行全国统一的待遇计发办法。社会保险管理权限分散,难以统一协调全国统筹的有关政策,需要实行垂直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各地的信息系统不够兼容,数据格式不够标准规范,数据信息难以共享,需要构建兼容共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工作都是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抓实抓好,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条件。”褚福灵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