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俱乐部”背后不只是数量(锐财经)
最近,全国各地陆续交出了2017年经济成绩单。一批新的城市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跻身“万亿俱乐部”是一种必然。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比于GDP总量或数字本身,各地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实际上正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因此,“万亿俱乐部”背后的质量和效益更应成为今后关注的焦点。
区域增长引擎轰鸣
日前,经江苏省统计局核定,2017年无锡市的经济总量达10511.8亿元,增长7.4%,成功跨入“万亿俱乐部”。与此同时,长沙市有关方面披露的数据也显示,2017年长沙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中西部继重庆、成都和武汉之后第4个GDP超万亿的城市,其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汽车制造、文化创意、旅游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据了解,在无锡和长沙之前,全国已有12个城市陆续进入了万亿俱乐部行列。其中,2006年、2008年、2010年,上海、北京、广州经济总量相继跨过万亿大关;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一同涌入“万亿俱乐部”;中西部的武汉、成都则在2014年携手进入;2015年杭州跻身其中;2016年则是南京和青岛。而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宁波、佛山等城市也都有望成为下一年度“万亿俱乐部”成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依然是当前各地发展的主要态势和方向。“万亿俱乐部”扩容是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一种必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极化阶段,即:企业规模扩大、产业集中度提高、要素向增长极聚集,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不唯速度更重质量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民众衣食住行中‘量’的问题已经解决,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质’的问题则被放在了突出位置。这一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调。”刘勇说。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万亿俱乐部”成员都将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作为工作的焦点。
天津滨海新区不久前舍弃了有利于GDP规模的注册统计方式,主动挤出GDP统计当中存在的“水分”。当地认为,GDP连年增长在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追求数字增速的光环效应。如今,只有彻底甩掉单纯追求GDP规模和增速的包袱,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中摆脱出来,才能蹲下来、深呼吸、养元气,拼质量、拼效益、拼绿色,更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看来,经济发展也要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张,转变为适应人们更高标准的、更加多样化的需求。高培勇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老百姓将享受到更多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消费安全更有保障,衣食住行用都更放心;生活环境中的能耗降低了,污染减少了,生态环境优良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协同共赢正在加强
如今,各地方也越来越重视“增长极”城市与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湖北,武汉经济一市独大,其经济总量超过全省的38%,与襄阳、宜昌贡献了全省六成GDP。相比之下,其他市州存在明显断层,县域经济长期“短腿”。对此,湖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支持“多极”竞相发展、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更多的区域增长极和特色增长极。未来,湖北将深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落实。
刘勇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不可能完全同步,这就需要不断塑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区域协调发展大框架下,未来区域发展将形成三大协调趋势:城乡区域经济日趋一体化,城乡区域分工协作新体系构建完善,区域间均衡发展态势形成并持续。”刘勇说,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打破人才、资金、技术、标准等要素的流动障碍,重塑地方分工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共赢。(本报记者 王俊岭)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