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中国经济“超预期”背后的三大昭示

文章来源:新华思客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1-22 06:30:08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在经历长达6年持续单边放缓后加快

  ◆昭示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趋势性重大突破

  经济运行由“稳中有好”转向“稳中向好”,内在稳定性增强

  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拔掉了身上挂着的刺激政策“吊瓶”

  五年来撒下的创新驱动的“种子”开始萌发

  QQ图片20180120124230

从“有”到“向”一字之变,显示经济运行从2016年局部、零星改善苗头转到2017年总体向好趋势确立。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初步核算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高于年初预计的6.5%左右目标,比2016年6.7%有所加快。

  这是自2011年经济增速单边持续放缓之后,GDP增速首次回升。经济总量突破80万亿元关口,相当于12万亿美元。新增量超过8万亿元,折合约1.2万亿美元,大概相当于澳大利亚或广东省的经济体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受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带动,我国经济增长超预期,2017年经济增速在经历长达6年持续单边放缓后加快,昭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趋势性重大突破:

  一是经济运行由“稳中有好”转向“稳中向好”,内在稳定性增强;

  二是宏观经济管理框架由需求刺激转向结构性改革,已经拔掉了身上挂着的刺激政策“吊瓶”,大步走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新时代;

  三是经济增长动能由廉价劳动力红利转向创新驱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五年来撒下的创新驱动的“种子”开始萌发。

 

    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增强

 

  2017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回暖,出口贸易、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表现强劲。虽然看起来实际GDP增速仅加快0.2个百分点,但包括价格上涨因素的名义GDP涨幅明显。2017年名义GDP增长11.2%,较2016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2017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比2016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经济先行指标PMI稳中有升,保持较强扩张动力。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201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6%,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

  经济增长加快同时结构持续改善。2017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为58.8%,比2016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

  过去经济结构改善是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发生的,由于投资增长放缓和工业产能过剩,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被动地”提高。经过持续调整,2017年同时出现经济增长加快、结构改善现象,这表明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成长,正在抵补传统动能放缓留下的缺口,经济内生动力增强。

  在分析研判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时,国家统计局曾用“总体平稳”“基本平稳”“稳中有好”“稳中有进”描述,但在分析2017年经济运行时更多使用“稳中向好”概括。从“有”到“向”一字之变,显示经济运行从2016年局部、零星改善苗头转到2017年总体向好趋势确立。

  由于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后的调整、复苏状态,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仍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但经济体量上了新台阶,内在稳定性已大大增强。根据最近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7)》,在经济新常态持续推进下,超八成银行家认为未来3年GDP增长率将稳定在6.0%~7.0%区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预计未来3~5年中国仍具有维持强劲经济增长的潜力。世界银行称在居民收入增长和外需回暖的支撑下,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势,预计2018年GDP增长6.4%。

 

   拔掉刺激政策“吊瓶”

 

  过去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是逆周期调控,相机抉择,经济偏冷时放松货币刺激需求扩张,经济过热时通过收紧货币控制总需求。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式调控虽然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但在软预算约束下也带来货币超发、资产泡沫膨胀、杠杆率快速上升等副作用。

  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除了周期性原因之外,更多是结构性因素导致。面对结构失衡问题,需求侧刺激边际效用递减。经济管理框架从需求侧刺激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忍住经济一时下行阵痛,拔掉经济身上挂着的吊瓶,推动基础产品价格回升,改善企业效益,避免陷入债务通缩泥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侧重行政手段去产能,2017年更多通过财税、金融、产业、环保等市场化手段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

  钢铁业提前完成了全年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的目标任务,彻底取缔了1.4亿吨地条钢,完成煤炭1.5亿吨以上、煤电5000千瓦去产能任务。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在忍受长达数年持续亏损之后,2017年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重化工工业迎来“咸鱼翻身”之日,利润暴增、企业生产效益大幅改善。2017年前11个月,采矿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倍,其中煤炭、钢铁等去产能行业新增利润较多。

  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增幅持续下降。2017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2016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2017年货币政策收紧转向中性,金融监管部门联手掀起“监管风暴”,打击监管套利,遏制影子银行和资产泡沫膨胀,加快不良资产暴露和处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与上季末持平,上升势头得到控制,风险抵补能力增强。

  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201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减少超过1亿平方米。健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许多城市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遭到速冻,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放慢。2017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一线城市房价环比持平或下降,二三线城市房价环比微涨。

  减税降费新措施陆续出台,降成本连续两年超过万亿元。薄弱环节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比2016年增长23.9%、16.4%和16.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6.7、9.2和9.2个百分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3年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随着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企稳向好趋势确立,GDP增速考核压力减弱,经济工作重心将更多从“稳”转向“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会加快,继续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挤泡沫,缩水分,为创新驱动提供制度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新动能“种子”正在萌发

 

  从中长期视角看,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将我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我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延续“东亚奇迹”。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打破了“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中国生产——发达经济体负债消费”的大循环,全球陷入低增长、低通胀、高杠杆的“新平庸”状态,贸易引擎熄火,债务高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停滞,经济增速长期低于潜在增长率。

  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带来冲击,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由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从增加资源消耗、要素投入驱动向提高全要素增长率、创新驱动转变。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速趋势性下台阶,经济结构轻型化。

  世界经济史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经历增长速度换挡、产业结构跃迁过程。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末,世界先后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人、物、信息在物理空间传输速度,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每次技术革命都起源于某一两项具有根本性和强大带动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引发新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新的产业升级。

  目前,全球仍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技术突破具有不可预测性,研发投入周期长,但一旦从量变到质变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全球主要经济体和跨国企业在积极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技术等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我国通过积极推动创新创业,简政放权,实施“智能制造2025”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为新动能成长提供了环境。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种子撒下去静等发芽”,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资本与技术相互助推,一批以大数据为原材料、以云计算为工具、以互联互通为应用场景的新经济模式孕育而生,“互联网+”、“智能+”已经渗透进入生产、生活多个领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总体看,我国经济正在从以GDP为导向、债务驱动、注重总量扩张转向以民生为导向、创新驱动、追求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阶段,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水分和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让蛋糕分配更公平。

  未来可把加快发展新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举措,重点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经济产业集群;以点带面推广创新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引导新经济发展大趋势。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松松土、施施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塑造制度环境,加快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成长。(作者:郭洪海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