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人民网福建频道特别发起“贯彻十九大精神·专家学者献策新福建新发展”主题系列专家谈,邀请福建十余位专家学者为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奋力开启新时代福建发展新征程积极建言献策。本期推出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中斌的观点文章。
李中斌(资料图)
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二字写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十九大报告中单独成篇,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社会发展已经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富起来、强起来之后,更要注重美。福建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更需要立足于福建省实际情况,从发展新思维、完善制度、调整政府职能等方面精准发力。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引领发展新思维
(一)引领树立统筹发展理念。一是树立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福建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把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放到突出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十九大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地理位置相邻的县市作为一个区域,同一个区域内资源共享,共同合作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政府可以结合各县市的资源、力量统筹规划,大家共同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而努力。
(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健康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向创新驱动转型。围绕厦漳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自主品牌影响力。二是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两型”工业、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农业及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三是向先进制造转型。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四是向服务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及生态旅游业。
(三)引领发展方式转型。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的能源支撑,实行“原料—生产—产品加原料” 的循环经济模式,倡导低碳、品质、健康的理性消费。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速度至上转为质量至上,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青山常在、清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环境。
(四)引领消费方式转换。一是通过绿色消费行动让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温和的商品,诱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绿色商品,杜绝危及健康的产品、伤害环境的产品;二是引导人们把生态文明原则贯彻到日常消费领域,贯彻到公民的具体生活中,改变能源和资源高消费的惯性,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低碳产品、绿色低碳出行。例如外出乘坐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生态文明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使生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健全完善制度,增强生态自觉
(一)健全生态文化培育机制,增强生态文化认同自觉。一是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加强对各级政府公务员阶层的教育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生态文明走进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内容写入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教科书,贯穿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宣传者;加强对企业家及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将生态文明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并通过对企业职工的日常培训,贯彻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对普通民众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社区活动、文化下乡以及印发宣传册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科普知识,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二是构建生态文明活动机制。抓住“环保节日”,通过开展“地球环境日”“无烟日”“无车日”“节能日”等实践活动,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形成绿色环保氛围。三是形成全员参与机制。以信息公开、听证、公益诉讼、奖惩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等形式,形成公众参与制度,强化绿色环保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制度自觉。一是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对因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导致生态环境恶性污染或群体性事件进行迅速、及时的生态问责,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二是强化生态补偿和处罚力度,以经济惩罚的方式增强执法力度。使人们深刻地感到凡有损于生态环境必须承担责任,必须付出代价,从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三是深化环保管理体制改革。要落实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更好地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增强执法的统一性,强化执法的严肃性。
(三) 加强绿色环保考核监督,增强生态文明行动自觉。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把绿色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实行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把自然资源的节约、环境保护的力度、产业转型升级的绩效等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二是把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作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的主要参数;三是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 对造成自然资源环境损害的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一)理顺部门之间职责关系。通过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明晰部门分工,并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以往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量避免出现权责不清、互相推诿、打太极的现象。
(二)理顺政府层级之间的关系。政府各层级要根据自己的权责开展相应的工作、实施相应的职责权限,高层要更关注政策的制定等战略层面;中层要更关注政策的宣传、建议等;而基层则要更注重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大家各司其职,承担好各自的分工、角色,不要越级,也要学会适当简政放权,保证整个政府系统的良性运转。
(三)理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很多方面要将相应的权利下放给社会,让市场、社会自己掌控。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将微观事项下放给基层和外移给社会,减少直接管理的成本。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社会和公民有序参与、合作互动的协同治理模式。进一步对政府部门职能进行有机整合,实行扁平化管理。
(作者:李中斌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