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扶贫 > 脱贫故事 > 正文

脱贫攻坚 决胜太行——美丽桑凹的脱贫路

文章来源:长治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27 15:27:21

桑凹村,地处长治市沁源县法中乡东北部,距离县城25公里,由8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179户,454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贫困人口39人。该村有耕地1229亩,林地11300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谷子等。

青山四周绕,河水村中过,缕缕炊烟,三两鸡鸭……桑凹村有着诗情画意的景色。然而,由于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基础差,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赋予的优势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喜悦,反而成为他们追求幸福的桎梏。

日前,记者深入桑凹村采访,感受扶贫工作队员的辛劳,感受逐渐摆脱贫困制约的村民的笑容。

一条修建中的乡村公路,书写着扶贫工作的连续性

从法中乡政府所在地前往桑凹,说起来只有十来公里,但让记者一行感触颇深。驱车没走几公里,就拐到一条土路上。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土路没走多远,就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车尽量朝着平整一点的地方开去,但还是不时磕到河底的石头上,坐在车子里的我们左右摇晃。同行的人介绍说这是青龙河,沁河的支流。

一路颠簸难行,三次横跨青龙河,让人无心欣赏窗外的美景。同行的乡党委书记史晓亮突然指着左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正在修路的工人。他介绍说,到桑凹村原先只有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成为制约村民们出行、发展的“拦路虎”。而这条路近几年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化,成为一条见证桑凹村民脱贫奔向富裕的道路。

2013年,根据沁源县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县治超办扶贫工作队进驻桑凹。从进村的第一天起,修路就成为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头等大事。“路不好走,车颠簸得太厉害,生重病只能抬出去。”“家里有小米、鸡蛋啥的,都拉不出去,也没人愿意来买。”……急切的村民们七嘴八舌。驻桑凹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县治超办主任田沁国感慨万千,“要想富先修路,咱们脱贫也要先把路铺好。”从那一天起,扶贫工作队员就抓紧时间找政府等相关部门协商解决资金、劳力、占地等问题。4年来,通往桑凹村的道路一米一米铺设、延伸。在县治超办的争取下,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13年桑凹村铺了500米乡村柏油路,2014年又修了700米,2015年又是几百米。2016年,县、乡扶贫力度加大,如今,剩下的长约3.8公里的通村公路已经修通,之前修建的道路也同步进行加宽改造。“村民们看着新修的路高兴的不得了啊!”村支部书记王新来说,“你们看,3米5的路要加宽成6米啦!”

桑凹村与外界联系的路马上就要贯通。一年又一年,桑凹的路逐渐平了、宽了,村民有了奔头。一年又一年,桑凹的扶贫工作还在持续着。

四句朴实无华的话,彰显了扶贫工作队员的精神风貌

一面红色的砖墙,一扇略旧的铁门,一座粉刷成白色的二层小楼,这便是桑凹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室里摆有整洁的沙发、桌椅。

“以前真的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了,现在屋子亮堂了,人也精神了。”田沁国对此很有感触。据介绍,自2013年县治超办到桑凹村后,先后筹资1.6万元用来改善村办公条件。

扶贫工作队时刻把桑凹村的脱贫放在心上,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努力寻求真正的扶贫道路。他们确定了扶贫四原则:真心实意扶贫、结合实际扶贫、依据规定扶贫、有始有终扶贫。

县治超办实行“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中。他们在桑凹村落实“五帮联动”帮扶机制,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党员干部们一起,进家户,到地头,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掌握贫困原因,选定帮扶对象,制定帮扶方案……4年来,硬化村道、修建村级广场、开办便民服务店、修建道路……根据村民的意愿,根据村民议事会的结果,县治超办扶贫工作队积极支持、配合、协调,使桑凹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尘土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况得到彻底改变。

“村民们思想意识提高了,扶贫工作开展才能更顺利。”这是王新来与扶贫工作队员几年来的工作感受。县治超办采取召开党支部会、村干部会、群众大会,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意识,让村民了解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政策兜底让无劳动能力和因病、因学致贫的村民生活有保障。

免费给贫困户送玉米种子、优种绿壳鸡蛋、销售小米专用袋等,成立沁源县新玉种植专业合作社、香山苑开发有限公司……想方设法,不断强化桑凹村的“造血式扶贫”。

尽管桑凹村还有20户贫困户,很多制约他们脱贫的现实问题还在解决中,但帮扶队和村里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让村民们看到了桑凹村的希望。

两户贫困户开心的笑声,凸显出扶贫政策的实效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让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精准扶贫才算真正起到实效。

今年65岁的李光柱,多年贫血、腿脚不便,女儿远嫁平顺,家中只有他和61岁的妻子王建花。两口子靠种玉米维持生计,生活艰辛。提起扶贫政策,妻子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没有政府扶持,我们这日子就没法过了。”据了解,桑凹村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对未实施整体搬迁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保障体系。同时,李光柱家被安排进行危旧房改造,政府拨款一万四千元。如今,老两口住在改造后的房子里,玻璃锃亮,墙壁雪白。

家住十二亩村的王义胜60岁,半身不遂多年,生活难以自理。儿子在河北打工,并在当地成家很少回家,女儿在沁县师范上学。家里只有几亩玉米地,再无其他经济来源。“感谢党和国家,我们老两口都享受低保,闺女在学校领着助学金,我们这房子已经列入危旧房改造了。”王义胜的妻子快人快语,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还是政策好啊,我们真的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

桑凹村的扶贫远不止如此。桑凹村气候宜人,水土肥沃,种植的玉米和谷子高产优质,加之山多林多可开发荒地多;村中的青龙河水质好,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决定走有始有终的产业扶贫路。

2015年,桑凹村集资成立了新玉种植合作社,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县治超办专门为合作社定制了销售小米专用袋2000个。贫困户的小米全部装袋销售,利润是过去的两倍。

去年,扶贫工作队又指导桑凹村集资132万元成立了香山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小杂粮种植,野生连翘、山货中药材采摘,黑山羊、土鸡、鸭子养殖销售,美丽乡村游、农家乐等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党员积极参与,贫困户积极参股。村里贫困户非残即病,还有一些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入股分红的办法无疑解决了他们收入难的问题。

依托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养殖业,开发荒地种植党参、黄芪等中药材成为桑凹村产业脱贫的下一步计划。

桑凹村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一个扶贫工作队,一群踏实的干部,一群勤劳的村民,正在共同描绘桑凹村美好的未来。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