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扶贫 > 脱贫故事 > 正文

舍弃四个百万亩产业规划,换来一份“硬核”脱贫答卷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28 15:36:20

  新华社成都10月28日电(记者黄卧云)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省通江县在精准扶贫机制的倒逼下,政府改变“一刀切”的工作方法,主动舍弃过于注重规模的四个百万亩产业规划,使产业发展聚焦更精准,终于挖掉“穷根”。

  通江县正在对最后35个贫困村、2万贫困人口进行逐村逐户核查验收。此前,它已退出122个贫困村,减贫9.1万多人。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村157个,贫困人口11万余人。

  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时,通江县制定了四个百万亩产业发展规划,有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茶叶和中药材产业,生态养殖业。虽然都是本地特色产业,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

  “过去上面号召种什么,基层就种什么,现在精准扶贫,每村每户都要求有支柱产业和增收项目,必须突出实效。”青浴乡党委书记马通说,他们乡发展了10多年的核桃产业,却没太大起色。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最后把青峪猪、枳壳和李子作为青浴乡的主导产业。

  青浴乡的优质李子产业是张莉的3000亩生态李子园带动起来的。由于产品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好,其他乡镇的3个深度贫困村慕名而来,也发展起了李子产业。她卖出育好的苗木,第二年就能挂果。

  “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过于强调规模、整齐划一的产业规划不科学,一定要因地制宜。”通江县委副书记代堃在接受采访时说。

  “核桃树是常见果树中最难种的,只是发动农民把树栽下去,没有什么收成。”10年前返乡种核桃的杜黎平说,“海拔高的地区和海拔低的地区都不适宜核桃生长,通江是典型的山地立体气候,各地地理差异明显,不可能一刀切。”

  国家对精准扶贫的要求,推动通江县委县政府寻找更加切合山区实际的发展路子,形成了新方案,即依托龙头企业,注重到户产业,发展高端品牌农业。

  青浴乡是秦巴山区有名的青峪猪的发源地,该乡玉屏寨村68岁的张自礼在政府帮助下,靠养青峪猪脱了贫。张自礼养猪收入大幅提升的背后,是一个龙头企业的故事。

  以养殖和生产青峪猪闻名的巴山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张育贤把青峪猪做到了中国品牌猪肉第一阵营。

  “2009年返乡创业时,青峪猪正濒临灭绝。”张育贤说,过去几十年,由于外来猪的冲击,中国本地猪迅速减少。在秦巴山区,只有没通公路、十分闭塞的地方还有一些饲养青峪猪的农户。

  他决心生产最安全的猪肉。2014年,公司拿到了欧盟有机认证证书,其整个生产链条都达到了欧盟有机认证标准。

  平平常常的青峪猪身价倍增,他的企业生产的猪肉,每斤超过100元,今年更是高达150元,一头猪能卖到一万多元。

  他的成功推动了全县青峪猪的生态养殖,像张自礼这样分散养殖的农户已有上万户,在品牌溢出效应的影响下,养猪收益显著攀升。

  目前通江有28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政府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创造品牌的能力,使通江产业做得更实、更强。300多名返乡创业人员,已成为通江县培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力量。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