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频道 > 文娱 > 正文

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15 08:24:36

  匠心守得绒花开

  图①、图②、图④:赵树宪工作室绒花作品瓶花《荷包牡丹》、胸饰《紫百合》和摆件《松鹤延年》。资料图片

  图③:赵树宪制作绒花。记者 姚雪青摄

  “每一行想要做到优秀都是不易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一辈子都要踏实干好。”

  ——赵树宪

  在南京老城南,有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巷子。这里坐落着清代最大的平民住宅甘熙宅第,也是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64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树宪就在这里制作南京绒花。

  历 史

  宫里传出吉祥花

  绒花,这项独具南京特色的手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当年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绒花品种众多,有鬓头花、胸花、戏曲花等,其中鬓头花最受喜爱。

  “古时宫里的女子头上要戴花的,但是鲜花少,不能四季都戴,慢慢就开始制作人造花。”赵树宪介绍,绒花起初仅供宫中使用,《红楼梦》里提及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说的就是南京绒花。之后才流传到民间,人们以绒花寓意“荣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的绒花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有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等40多家,赵树宪是张义泰的第三代弟子。然而,工艺美术的黄金年代悄然过去,随着审美、民俗及技术变迁,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被工业流水线产的头花、胸花所取代。

  2006年,南京绒花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近年,赵树宪和徒弟的作品还出现在《延禧攻略》等电视剧中,绒花人气又高涨起来,前来参观和订购的游客络绎不绝,客户主要是喜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现在预订要半年后才能拿到啦。”赵树宪说。

  制 作

  巧手蚕丝“传”成花

  绒花坊10平方米上下,3张操作台就占了大半。桌上和桌边散落着各种线圈和材料,橱窗里展示着凤冠、装饰画等作品,一张张证书惹人注目。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经过“勾条”“打尖”“传花”等多个步骤,最后攒成花式,一朵绒花才算完成。

  “将蚕丝煮成熟绒,再染上不同颜色,才是花瓣、花蕊和叶子的材料。”赵树宪挑选着深浅不一的绿色材料,开始制作一片叶子。将选料梳理通顺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裁剪成1厘米宽的小段,再用烧至退火软化的黄铜丝捻成螺旋状,成为“绒条”。这叫做“勾条”,是极为关键的步骤。

  下一步是“打尖”。赵树宪右手拿着剪刀,左手旋转着绒条,不一会儿就修剪出两面凸、中间凹的造型。再将它们一一熨烫平整,颜色深浅有致的叶子就完成了。根据需要,绒条还可以被加工成钝角、锐角、圆角等不同形状。修剪好的绒条在他一双巧手下灵活组合,一朵美丽的茶花便活灵活现了。

  绒花样式各异,制作过程短则一两日,长则需要一两周。眼下最炙手可热的,自然是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各位妃嫔的同款配饰。“剧组定制了19款绒花发饰,我和两个徒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做好。”赵树宪介绍,这套绒花饰品都是参照剧组提供的、故宫馆藏文物的图片制作而成,其中富察皇后佩戴的“摇钱树造型绒花”是做工最复杂、最受欢迎的一款。

  传 承

  “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

  从1973年进入南京绒花厂做学徒,今年已是赵树宪制作绒花的第四十六年。他十分坦然:“每一行想要做到优秀都是不易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一辈子都要踏实干好。”

  赵树宪收徒弟,只有两个条件,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全职投入。做绒花需要有巧思、美感和手工,不仅机器无法取代,手艺人也要潜心学习三四年,才能做成一件像样的作品。曾有不少人想要业余学习,但一听说周期长、过程苦,便打了退堂鼓。

  令赵树宪欣慰的是,近年来陆续招收到5个年轻学生,为工作室注入了活力。“因为喜欢,我大学毕业后就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已经三年了。”90后的李璐说。80后程颖还开了介绍绒花的微博和微信,让老技艺的传播有了新渠道。

  对于技艺的传承,赵树宪一直坚持原则:必须使用传统材料,必须运用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上,表现形式、体裁角度等方面则力求创新,进行生产性传承。

  赵树宪介绍,在过去,绒花主要做头饰,色彩以大红色为主;这些年,绒花不仅有了更雅致和丰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它逐渐跳出了原本的行当,成为表现内容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他的工作室里,既有传统中不乏时尚的胸花,也有灵动乖萌的各式动物造型,还有如同油画般细腻的绒花装饰画。在跨界服装领域,2012 年“绒花若雪”礼服一亮相就惊艳了法国戛纳。这是赵树宪用一个月时间,将1000根绒条拼接而成的。

  “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喜欢它、愿意学。”赵树宪说。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