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谈兵论战 > 正文

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新春走近忠诚守护家园的人民子弟兵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1-31 19:32:51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新春走近忠诚守护家园的人民子弟兵

  新华社记者樊永强、杨雅雯、李兵峰

  万家团圆时,将士未下鞍。

  在氧气最少的哨所,在鲜为人知的角落,在昼夜交替的战位,在枕戈待旦的营盘,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伫立着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伫立着守护家园的忠诚卫士。

  他们,是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

  最高的碑,在氧气最少的哨所

  除夕,当神州大地张灯结彩喜迎新春的时候,祖国“雄鸡”版图尾部一座“地图上找不到的”哨所,正准备开始农历猪年的最后一次巡逻。

  海拔5418米,比珠峰大本营还高出218米——这里是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全军海拔最高、氧气最少的边防哨所。

  1月24日,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手牵手向巡逻点位前进。 新华社发(王向阳 摄)

  经过1个多小时的“雪海行舟”,中午11时20分,巡逻车在道路尽头停了下来,官兵们开始徒步巡逻。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徒步,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行走。随着海拔不断攀升,队伍里除了强烈的喘息就只剩下脚踩积雪的咯吱声。风卷着积雪抽打在脸上,像刀子划过一样生疼,每个人的睫毛和面罩上都结了厚厚一层冰霜。

  历经3个多小时艰难跋涉,官兵们来到“好汉坡”脚下。“大家把背包绳连接起来、系在腰上,手拉着手往上爬!”连长孙志国指挥官兵一线排开,像壁虎一般紧贴在陡峭的冰川上,一点一点往上移。

  18时许,巡逻官兵终于登顶。“啊……”官兵们将手中的枪高高举起,发出呐喊!

  1月24日,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察看边防设施。  新华社发(王向阳 摄)

  上士杜海兵习惯性地摸了摸胸口口袋,那里装着他最喜欢的一张全家福——照片里,4岁的儿子摆出奥特曼的经典动作,妻子依偎在自己身旁。而他,已经整整1年没回家了。

  2016年春节前夕,杜海兵的战友叶尔登巴依尔·红尔在执勤中突发脑水肿去世。从此,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多了一座崭新的墓碑——第107座墓碑。

  界碑象征尊严,墓碑铭刻忠诚。

  “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官兵们常常会唱起《祖国不会忘记》,来怀念牺牲的战友。

  在海拔最高的边防,在氧气最少的哨所,这群中国军人书写着苦与乐的赞歌,把青春融进了祖国的山河。

  最远的路,在鲜为人知的角落

  大年初一,军车一路向前。

  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人烟越来越稀少,手机信号也渐渐“失踪”。车至山谷尽头,再徒步沿着一条小路行走一段距离,才能到达一个平时只有3名战士值班的哨所。

  作为周围方圆数十公里唯一存有人烟的地方,哨所官兵的生活似乎与外面变化的世界无关。

  1月25日,火箭军某部值班哨所3名战士喜迎新春。  新华社发(殷秀祥 摄)

  “冬天这里的气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满眼全是山、抬头难见天、手机没信号、大雪封半年。”四级军士长于东旭在这里待了16年。作为哨所的第9任哨长,他常常自嘲说,这里是“被现代遗忘的角落”。

  这里离繁华很远,但距离使命很近。

  “哨所担负着视频监控值班、通信线路维护等任务。”火箭军某团政治工作处主任韩建峰说,几十年以来,一代代守山官兵把青春融进大山,接力守卫阵地,护卫着“国之重器”。

  “寒风陪我去站岗,酷暑伴我来成长。流血流汗我不流泪,偏僻闭塞我也不颓废。荣誉使命肩上扛,阵地就是我战场……”中士王会涛带着军犬从阵地巡逻回来了,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这首火箭军战士“最能听懂的歌”。

  “其实,我们在山里时间长了,早就习惯了。”王会涛拍了拍身上的雪,笑着说,“忙起来的时候,也就忘了苦了。”

  上等兵靖新峰刚下连来到哨所执勤的时候,心理落差很大:“说实话,当时看到营区环境这么偏僻,心里一下子就凉了。”

  在连队,靖新峰最喜欢的地方是一片小树林。“我们都叫它‘扎根林’。”靖新峰说,连队有一个传统,每一批新兵都要在“扎根林”里种上一棵树,树上挂着写有姓名和入伍时间的牌子。

  轻车熟路地找到自己种的那棵树后,靖新峰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看,这就是我!”

  最忙的兵,在昼夜交替的战位

  大年初二,东部海疆。

  傍晚的黄海,寒风凛凛,白浪点点。海军某驱逐舰支队乌鲁木齐舰,正开足马力驶向目标海域。

  1月24日,在东部海疆执行任务的中国海军乌鲁木齐舰官兵包饺子迎新春。  新华社发(汪星羽 摄)

  “哔——哔”,听音员室里,上等兵柏汇正在聚精会神进行听音训练。桨叶声、海浪声、鱼群声,在各种杂音的干扰下,目标时隐时现,转瞬即逝。“报告!目标为XX国XX型潜艇。”在声波的汪洋里,这个22岁的姑娘正在与“钢铁巨鲸”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柏汇是首都体育大学的在读生。朋友圈里,她的同学已经和家人团聚,而她则迎来人生中第一次海上新年。

  “铃——”随着晚饭的铃声响起,她高兴地跑下楼梯,直奔餐厅。邻桌的副机电长肖拓把餐盘里的最后一个饺子夹进嘴里,快速收拾好餐具,三步并作两步走下楼梯,直奔主机舱——这里是舰艇的“心脏”。

  主机舱内,机械声轰鸣不止,滚滚热浪袭来。肖拓拿起一根细长的听音棒,仔细聆听着舰艇的“心跳”,搜索着异常的响动。

  把各个战位都仔细检查完毕后,已是深夜。回到房间,肖拓看到电视上重播的春晚,心底还是不禁泛起一阵酸楚——这是他在舰上工作的第9年,9次春节,他只在家过了一次。

  肖拓的父亲在河南老家,此前刚做过化疗;妻子在青岛,一个人带着一岁多的孩子。他说:“妻子知道我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一句都没有埋怨,只是叮嘱我注意保暖,不要总熬夜。”

  对于枕戈待旦保卫祖国蓝色海疆的海军官兵来说,家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因为无论航行到哪里,身后永远是伟大的祖国和守望的家人。

  最美的逆行,在抗击疫情的战场

  1月24日,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受命紧急驰援武汉,队员家属前来送行、帮助整理背囊。  新华社发(张昊鹏 摄)

  24日晚,一架从古城西安飞往江城武汉的中国空军飞机平稳着陆。空军军医大学身着迷彩服的医疗骨干们,背着行囊,向着武汉一路勇进。

  人民有难,军人当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人民子弟兵来了!

  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分别从重庆、上海、西安乘坐军机出发,支援武汉,成为除夕夜的最美“逆行者”。

  清一色的迷彩服,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三联屏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全国疫情防控态势图……这是记者在军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应急值班室看到的场景。在这里,每天超过20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春节常态。

  1月27日,支援湖北的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在处理医嘱。  新华社发(董宇超 摄)

  26日上午,全军首批从辽宁沈阳、山东菏泽紧急调拨一次性C级防护服10000套、乙醇酒精3760瓶等卫生物资抵达武汉,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协调军地双方进行物资交接。

  最困难的,解放军上;最危险的,子弟兵来!

  第一时间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区,第一时间诊治危重病人;顾不上吃饭喝水,没时间上厕所,衣服湿透了好几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军民同心,誓夺最后胜利!(参与采写:黎云、贾启龙、朱鸿亮、牛德龙、杜钰、殷秀祥、汪星羽)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