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40后”谈“90后”为何会被“佛系文化”吸引

文章来源:新华网思客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1-24 06:30:02

在许多“佛系青年”看来,“佛系”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旷达。

在许多“佛系青年”看来,“佛系”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旷达。

  对于2017年在不少青年中走红的“佛系文化”现象,除了善意的分析和帮助之外,不宜简单指责和批评,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青年渴望更加乐观、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此,人们有责任和义务正视其中透露出的社会问题,热情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青年人。

     突然走红网络的“佛系文化”

  “佛系”一词属于舶来品,相关资料显示,“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当时,日本有媒体把那些喜欢独自生活、一时不想恋爱、自有兴趣爱好的男性称作“佛系男子”。

  2017年4月,有人借用“佛系”这个词汇,使“佛系追星”在网上迅速流传。“佛系追星”是指那些曾深度参各种追星活动的“粉丝”,由于受追星生活所累,在经历一番苦累之后另有所悟,从而转为追星不动怒、不吵架、不上火的平和方式。

  随着“佛系追星”突然红火,其他“佛系”名词很快在网上流传开来,诸如:“佛系女子”“佛系男子”“佛系青年”“佛系90后”“佛系买家”“佛系卖家”“佛系医生”“佛系乘客”“佛系食客”“佛系旅客”“佛系驴友”等不一而足。

  此外,“佛系恋爱”“佛系游戏”“佛系炒股”“佛系储蓄”“佛系捐款”等“佛系生活”提法和生活方式大量涌现。

  一位“佛系青年”称,并不觉得“佛系”一词有多么新鲜和吸引人。据这位“佛系青年”自我介绍,今年,她同时备考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此前,已经参加过两次研究生考试,均未被录取。如今,在最后阶段,为了避免压力过大,努力保持一种“佛系考研”状态,为的是减轻来自各方面的沉重压力。

  在许多“佛系青年”看来,“佛系”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旷达,不完全是消极和无奈。有的“佛系青年”明面上表现出无所谓,但是,暗地里并非一切都无所谓。在生活中还要面对挣扎、奋斗、付出。因为,当今社会虽有压力和困难,但是,对许多人来说,经过努力和奋斗,毕竟依然存在一定的希望。

   “佛系文化”透露出的复杂心理

  对于“佛系文化”反映的心理主旨,人们可以从“佛系追星”的“行为准则”中略见一斑。有“佛系追星族”总结自己的“行为准则”是:“爱好云集,不动真情,小秤在心,永远不平,这个不错,那个也行……今朝死忠,明日无情,墙头本命,头上青青。”

  消极和宿命,无奈和无助,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佛系文化”本身的确具有消极和无奈的一面。但是,如果认为“佛系文化”仅仅于此,又有失偏颇。因为,除了消极和无奈思绪以外,“佛系文化”反映的还有其他心理状态。

  应该说,这种思想文化与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焦躁、暴戾、怒对等情绪,不仅不同,而且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经常表现的是不满和不平,而“佛系青年”则是:不争不抢、不哭不闹、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一切随缘。

  一位专家指出,和时下不少青年流行的亚文化一样,“佛系”一词中,“系”意为类型,突出的是“佛”,借鉴的是佛教讲求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指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随缘”为指导精神的生活方式。

  正因为这样,“佛系青年”不希望在处理和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经常为小事乱发脾气,于是,采取“佛系”态度,进行自我消解和自我安慰。如果放弃“佛系”中的消极和无奈不论,从心理学上说,这是一些青少年在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中,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还有人直截了当地说,与其说“佛系”是“一部无所谓生活史”,倒不如说“佛系”是“一部放弃抵抗生活史”或者“一部妥协生活史”。年轻人之所以自称“佛系”,试着看开一切,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自己看不开,事情也依旧解不开;他们自觉放弃抵抗,是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事情抵抗了也不会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那还不如假装豁达,让自己好过一些。

   “佛系文化”反映出的当今社会问题

  2017年出现的“佛系文化”现象,与此前流行的“丧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相似之处,是一些年青人面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人们应该看到,这些通过网络渠道流传的“青年亚文化”背后,反映了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面临的难以适应的社会问题。

  “佛系文化”现象多发生于90后的青年人中间,有人甚至戏称“当今的90后都已经出家了”,意思是说,都已经加入了“佛系青年”行列。

  有人说,当今的90后青年人,可谓是互联网一代的“原住民”,与比他们老成一些的80后青年、70后青年具有不同特点,他们从小的社会环境有明显不同。相比较而言,前者更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或调侃、或嘲讽,热衷于通过嘻笑怒骂、插科打浑地表达自己看法。于是,“佛系文化”在他们身上表现更为突出一些。

  应该承认,90后的青年人,与以住的青年人相比,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压力:户籍、房价、恋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而这些社会压力,让这一代大多数没有家庭背景的年轻人,依靠自身努力,的确难以承担如此重荷。

  有人在研究“佛系文化”现象时指出,如果说,前段时间的“油腻”映射了当下中年人的危机,那么,如今的“佛系文化”则反映出当下90后们的生存现状。到2017年,最后一批90后也已成年,部分90后青年开始在职场中初露锋芒。从学校进入社会,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都让他们压力增大,产生迷茫、焦虑以及自我怀疑的情绪。

  一位青少年与社会问题专家分析称,当前,中国整体处于改革与变动的快速发展阶段,青年在就业、发展各方面都存在挑战,青年人的生存压力相对加大。由此,网络上兴起一种调侃式自嘲的亚文化,在社会中流行和蔓延。

 

    需要教育更需要社会热心和诚心帮助

  有评论说,眼下,青年人面临的压力确实大、面对的挑战确实多,但青年人就要有青年人的样子,强劲的朝气绝不能被现实所打败,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成长的必修课,“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会梦想成真”,能力不足就加强历练学习,责任缺失就涵养担当意识,让“青春无畏”这个青年人最大的优势全面迸发出来。

  评论认为,当然,社会各界都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我们的舆论应加强正面引导,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让广大青年人自主发声,或是代表青年人群表达真实意愿、现实诉求,少些冷眼旁观、推波助澜,多些悉心关爱、热心帮助,把青年人成长所需的积极态度汇聚起来,让青年人永葆砥砺前行的正能量。

  评论强调,我们也应当及时关注青年人成长的“痛楚”,对于青年人的焦虑作进一步调研,摸清楚究竟是能力不足使然,还是成长的压力当真过大,该管的就管、该约束的就约束,让青年人的压力、焦虑得到应有控制,避免“过刚易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佛系”观念终究是个玩笑话,切不可“上纲上线”,从而诱发青年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生活的无奈、对困难的无助。社会的每个成员、每个组织都要积极关注、全力配合青年人的成长,这才是负责任的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在一些青年人走上社会遇到挫折时,“佛系文化”为何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佛系”原则为何与他们人生信条一拍即合,迅速填补了他们理念和信仰的真空,这些问题需要思想理论工作者予以深入和正确地予以回答。

  正视和消除“佛系文化”在青年人群体中的负面影响,除了需要从根本上着眼和入手外,现在,需要社会以满腔热情教育和帮助“佛系青年”,而不是对他们一味指责、批评,更不能将其视为包袱。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