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自掏腰包40万 为留守村落办老年餐桌 近百位老人吃上热乎饭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11 07:59:49

  自掏腰包40万 为留守村落办老年餐桌

  延庆刁千营村村民张玉华捐出自家房屋解决老人用餐问题,开办两年多村里近百位老人吃上热乎饭

  9月5日中午,张玉华在村里老年餐桌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实习生 陈婉婷 摄

  9月5日中午,延庆山林之中,秋风的清爽扑面而来。

  康庄镇刁千营村距离北京城区110多公里。村里的年轻人或在北京市内上班或在延庆城区工作。但这里和其他留守村落不太一样,村头巷口、院落树下不见乘凉的老人。进村左拐,一处12间大瓦房内阵阵笑声。原来,老人们都在这儿。

  这里是村里的老年餐桌,张玉华是这个餐桌的发起人。

  成立两年半,餐桌为老人们免费提供午餐,每天中午近百名老人齐聚一堂,一起吃饭。

  这里也是张玉华家闲置多年的老房,她自掏腰包40万建起了老年餐桌,由村集体负责日常运营,张玉华分文不取。

  除了老年餐桌,她还加入了镇妇联组织的“康大姐志愿者协会”,定期给村里老人打扫院子、为残疾人量血压……因此获得了延庆区慈孝家庭、延庆区孝星、首都最美家庭标兵等称号。

  坐在院子里,少言寡语的张玉华只腼腆地笑,“俺也不会说话,反正这房它闲着也闲着不是?”“给村里老人帮个忙什么的,也是帮我解闷。”

  老人常年不吃午饭

  每个春节结束,年轻人四散上班后,村里只剩下老人,刁千营村立刻变得安静下来

  老年餐桌门口,73岁的吴淑玲吃完了饭,拎着饭盒往外走。她说,人老了精力也就没有那么好了,一般早晨起来忙活忙活,八九点吃一顿,一直到下午五六点再吃一顿。所以村里老人常年就没有了吃午饭的习惯。

  老人们都说,一天三顿饭,做一顿饭要转悠半天,做得了也吃不下了。年轻人都上班去了,索性就省一顿。

  “早晨九点多一顿,下午四五点一顿饭,哪能吃得饱呢。一是不健康,二到了冬天,咱这不吃暖和饭身上都冰凉冰凉的。”张玉华说。

  康庄镇副镇长哈莹莹介绍,刁千营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平时不在家,对于老年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村里当时的确有这个需求。

  张玉华1996年嫁进刁千营村,公婆相继去世后,后院的12间房子就一直闲着。张玉华和丈夫十几年来一直做各种小生意,按她的说法家里穷过,后来也富了。后来,丈夫竞选当了村支书,村里老人的吃饭问题也成了他很想解决的问题。“做饭倒是能解决,但没有场地,难道筹钱建新房啊?”张玉华知道丈夫的难处,就挑明了跟他说:“干脆把咱这空房子给村里建老年饭桌吧。”

  “我老伴儿其实有这想法,他不好意思和我说,我这一提,他当时就乐了。”

  老年餐桌的食堂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自掏腰包建老年饭桌

  2016年5月,老年饭桌成立,12间房子被隔成两排,一排是厨房,另一排是食堂,十几张桌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两年多来,老年餐桌主要服务村里68岁以上的村民,目前在册的91位老人几乎每天都来。

  老年餐桌运营所需费用由村集体承担,张玉华分文不取。办餐桌和办好餐桌是两个问题。村委会经反复研究,决定聘请4名厨师,每天为老人做饭。餐桌负责人赵海龙说,根据老人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村里制作了特色食谱,一周七天每天不重样,平时两菜一汤,主食是米饭、馒头、花卷,每周至少包顿饺子,做一顿本地菜“傀儡”——“傀儡就是把蒸好的土豆碾成泥儿,拌面,再下锅炒一下,我们这都这么吃,老人们爱吃着呢。”老人吴淑玲说。

  赵海龙说,村里老人吃午饭的习惯早已固定,早晨大家起床吃口早点,中午就来这吃饭,吃得饱饱的,晚上的饭也就简单顺心。

  粗算下来,村集体每年用于经营老年餐桌的资金约20万元。钱可以到位,但一口气做近百位老人的午饭并非易事。每天两三个志愿者来这里给厨师打下手,张玉华也主动参与。11点半开饭,张玉华早上8点就到了,择菜、发面、淘米,光择菜每天就得耗费1个小时。“我只要不忙就都来,几个人聚在一起,唠家常就把菜给择了。”张玉华说。

  事实上,装修这处老房子花的40来万都是张玉华自掏腰包,“有很多人说,40万可以给孩子上学啊。我想我们钱还能继续挣,还是让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比较重要。”张玉华说。

  自从嫁进村里20来年,张玉华和村里人很熟悉了,她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大大咧咧”的热心肠。

  吴淑玲记得,十几年前张玉华在村里卖肉,谁忘带钱或者带的钱不够,张玉华就让人家先把肉拎走,钱的事回头再说。除此之外,谁家老人生病需要用车了,她二话不说就给人当司机。

  老人走丢第一个找她

  进出老年餐桌的老人都爱和张玉华打招呼。有时老人还未开口,张玉华就知道他们的需求。“老伴在里边呢”、“人都到了,就等您了。”,老人们也心领神会点点头。其实,村里老人有麻烦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玉华。

  今年6月,84岁的赵建英在家,左等右等,老伴还没从小饭桌回来。老人家拄着拐杖一路走到小饭桌门口,还未等开口,张玉华就说,老太太吃完已经走啦!老头一听脸都白了,“完了,老伴走丢了!”

  张玉华一听老太太丢了,骑上车就找。六月天正热,张玉华骑着车挨家挨户、整个村转了一圈,没找到老太太。能去哪呢?她突然想起来,那天一早,她看见一个发小广告的车进村,广播里喊着去听课还有小礼品拿。

  张玉华印象中,老人当天提过一嘴发广告的事,就赶紧让人去找那个小广告宣传单。她给发小广告的人打电话。果然,老太太去领小礼品了。一直到晚上,老人才被送回来。“等到她回来,我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下来。”

  张玉华说,老太太比赵建英小十岁,每周都自己来小饭桌吃饭,人老了脑子也不太好用了,但自从这事儿出来以后,老头也每天来吃饭,就为了陪着老伴儿。

  每天,赵建英都蹬个小三轮带着老伴来吃饭,吃完了,临出门的时候和张玉华打声招呼,一脸幸福。

  每天给村里残疾人量血压

  年轻的时候,张玉华一直在做买卖,先是卖了八九年的肉。后来开了一个洗碗房,近几年,孩子上高中学习紧张,她干脆关了小生意,给孩子做后勤。但张玉华并没有彻底闲下来,她加入了妇联组织的志愿者队伍,给残疾人量血压,帮他们打扫屋子,捡垃圾。每天,张玉华都要走遍全村十几户残疾人家里量血压。

  这些经历让张玉华获得了2017年度延庆区慈孝家庭、2018年度首都最美家庭标兵等荣誉称号,康庄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说,张玉华不仅被村里人夸,去年,她常年伺候“四叔”的事还让她获得了延庆区孝星的称号。

  张玉华的公婆去世早,独居的四叔是丈夫唯一的亲人。四叔身体结实时,她就隔三差五买水果蔬菜去看望老人,随着四叔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不如从前,这几年,几乎每年都要住上几天医院。四叔住院一个月,张玉华就每天去医院送饭,病友都以为张玉华是老人的闺女。

  “虽说是侄儿媳妇,在我心里早就把玉华当成俺的亲闺女啦。”如今,四叔也在老年餐桌吃饭,他说,这么多年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想到张玉华,每次都是张玉华主动接送他。

  提到付出,张玉华笑得很腼腆,她说做这些也挺开心的,“做买卖这么多年,生活好了,也希望老人能好一点,其实这房吧,租出去也能挣不少钱,但是给老人做食堂更加踏实不是?”

  如何推荐身边奋斗榜样?

  (记者 刘洋)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