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题: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前景光明
新华社记者 何瑛
从世界范围看,“中等收入陷阱”是个常见的经济现象。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在全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国际观察人士认为,得益于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成效和后劲等因素,中国跨越“陷阱”前景光明。
“陷阱”有挑战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早出自世界银行2006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
该报告提出,在20世纪后期的工业化浪潮中,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便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2014年,世界银行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标准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组: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1045至412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4126至1273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273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按此标准,目前中国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根据世行的研究,在1960年达到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而绝大部分则在中等收入水平上踯躅不前。
有专家指出,在从低收入经济体迈进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通常具有工资低廉的特点,企业经营成本相对较低,但这一比较优势会逐渐丧失,从而使经济发展面临寻求新动能的挑战。发达经济体之所以能迈过这道坎,是因为在更具附加值的高端领域获得优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
由此可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逐渐摆脱依赖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经济的局面,要通过创新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发展智慧经济,以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长期经济增长。
愿景有支撑
虽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存在挑战,但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顶层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动能提供的保障等,为中国成功跨越“陷阱”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40年来,中国有7亿多人脱贫,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精准脱贫的攻坚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有专家指出,中国过去多年的脱贫发展像一部史诗,未来中国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故事会更加精彩。可以预见,脱贫攻坚战能够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以更加负责任的姿态展现了共同发展的决心和力量,在国内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在国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致力于与更多国家实现合作共赢,从而使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大,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
创新有动力
创新,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发展法宝,如今在中国得到了各界广泛认同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蓬勃发展。
曾智华认为,只要中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浪潮,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等带来的机遇,发掘新动能,实现增长模式由数量追赶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就能够成功跨越“陷阱”。
他说,从各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比较来看,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能跨越“陷阱”,而其他很多经济体则落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他还认为,中国若想在全球价值链上有所提升,并且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创新强国,进而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经济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令人鼓舞的是,中国始终在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过去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不乏模仿和学习的烙印,“跟随”国外是很多企业发展的特征。如今,全球更多创新火花在中国迸发,更多“颠覆性”的科技、经济变革和商业模式出自中国。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展现出引领性。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这些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四大发明”还输出到国外,为世界贡献新的“中国红利”,也为中国经济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