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频道 > 市州 > 正文

楠竹啊,你真是那么耐得住寂寞的楠竹吗?——来自“大江奔流”一线的采访手记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28 10:58:46

  新华网记者 曹滢

  夏日,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内的蜀南竹海景色宜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养生的好去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地处长江上游历史文化名城宜宾的蜀南竹海是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拥有300多万亩竹林。这里曾是电影《卧虎藏龙》取景地,竹波万里,碧翠满天。这里是“竹种基因库”,种植繁育了400多个竹类品种,有楠竹、慈竹、绵竹、苦竹、水竹……其中楠竹最多,面积达到50多万亩。

  有人说,楠竹生长成材只用一个月,却要在地下蛰伏5年。这个励志故事广为流传,甚至出现在中小学生阅读材料和考试中。新华网记者跟随“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蜀南竹海,不禁寻“竹”问缘,一探究竟。

  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农林村是蜀南竹海景区所辖三个行政村之一。农林村有集体林地4500亩,全部是竹林。村主任郭林自小在竹海中长大,家有竹林30亩。一双儿女在镇上上学,每逢假期必定回到竹海,荡秋千、躲猫猫是孩子们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在自家竹林里,郭林给记者讲述了楠竹的“竹生经历”。

  每年清明前,竹笋冒出土地。一晚上长高几十厘米,一个多月就要长到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高度、胸径一次定型。竹节处有霜圈、竹竿颜色发白的是嫩竹。长到两年以上,白圈褪去,笋壳脱落殆尽,竹竿颜色慢慢变黄,就长成了成竹。再往后,就是内部生理结构和密度的变化了,比如制作竹编制品,要选6年以上的成竹,如果用嫩竹就容易变形。

  楠竹单株而生,从不与同伴“群居”,显得十分孤傲。可是在一片竹林下,它的根系却纵横交错,织成一张大网,这就是竹子的母亲:竹鞭。竹鞭在泥土下拼命壮大、蔓延,孕育了无数竹芽。有的竹芽在经历三、四年的漫长等待后,终于在某一年春天,择土壤松软处破土而出;有的竹芽却长眠于地下,无力拱出黑暗、迎接光明。

  出土的竹芽就是竹笋。在寒冷的早春,它们还将面临一次严酷的优胜劣汰:有的竹笋长势旺盛,一幅精神饱满的样子,很快就将直指云天;有的竹笋看上去就有些蔫,将来至多长成细细的竹苗,有经验的挖笋人于是趁早把它们挖走,成为餐桌上的珍肴。

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农林村村主任郭林在给记者讲述楠竹生长故事。

  春笋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却不易储藏保存。传统工艺用炭火烘烤成干笋,可是存在硫磺超标的问题。农户们尝试用电烤,烤出的干笋品质却不能令人满意。烘烤技术没解决,有些打击村民们的积极性,近几年春天挖笋人少了,任其“化作春泥”。

  郭林正在想办法通过县食药监局向上申报农特产品保护,不管是用古法烘烤还是研发新技术,希望能破解这个难题。按照面积来说,农林村的春笋产量至少有10万斤,制成干笋能获得1万斤,产生30万元左右的收入。

  当然,这片竹林给农林村带来的恩惠远不止于此。林下作物竹荪种植、每年林业局批复的间伐量、竹海美景吸引的游客,都是农材村的“生财之道”。农林村三个社各有自己的主题景区,有的社光靠农家乐一个人一年就能分得四、五千元。郭林说,农林村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晋身“小康村”,2015年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种植竹林、保护竹林,最直观的影响是绿化山川、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竹产业,也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一座互通桥梁。2017年,宜宾全市竹产业产值达到71亿元,占了林业GDP的31%,农民人均从竹产业中获得收入536元;生态观光旅游休闲达到400万余人次,产值21.24亿元。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寓意和美学价值。古有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今人则寄予楠竹励志“气度”,劝导人们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等待时机、拔地窜天。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今日中国的缩影,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置身其中,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不逞一时之快而拍脑袋、求政绩,也要“不被浮云遮望眼”的眼光,守正笃实、坚定目标,不再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既要解决当代人的生存和协调发展,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的母亲河。这是历史赋予的机遇,也是对今人智慧的考验。

游人乘坐竹排在蜀南竹海内游览。新华社记江宏景摄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