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塞罕坝的美,是一种阔大的气象,也是人类勤奋劳作的结晶。
塞罕坝七星湖生态建设区 央视网张筱宇摄
这一弯绿色,是塞罕坝的底色,是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可学习,可复制,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生动写照与缩影。
今天的塞罕坝,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林海湿地、百草千花,是值得流连赏玩的好地方。然而,翻出近60年前的照片,却是一副“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萧条景象--草木稀疏,沙漠广布,黄沙弥漫、风起沙涌……直接威胁到的,是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
塞罕坝建场前的荒原(资料图片)
众所周知,荒漠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修复难度极大。但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坝目前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80%,实现了从荒漠变林海的惊人变化。塞罕坝人,同他们种在林子里的落叶松一样,看似普通,却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成长得粗壮挺拔。
塞罕坝阴河林场场长赵立群在亮兵台讲解 央视网张筱宇摄
55年奋斗,塞罕坝人为守护这片绿,“咬定荒山不放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着理念,如同心中的强劲旋律;55年坚守,从1962年365人组成的开荒队入驻,到如今近2000人的守业者,塞罕坝三代人55年来只做了一件事,老一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一代接力传承,技术造林。塞罕坝阴河林场场长赵立群说起这里的护林人,语气里透着建设者的自信,“他们都已经爱上这片山,离不开这片山了”。
细流涓涓,终汇成海。“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塞罕坝林场设立的初衷,已经完全实现。塞罕坝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忠诚和执着凝结出“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忠诚担当,是塞罕坝精神的最好诠释。如今,塞罕坝人又开始了新一轮攻坚,这5年来,造林7.5万亩,在仅剩的一些石质阳坡,见缝插绿。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塞罕坝是奇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站在塞罕坝的高点--望海楼瞭望塔上,沿着瞭望员守望的方向,就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林子。相信,塞罕坝精神是一面旗帜,必将从河北省,快速走向全国,在神州大地上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传奇。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