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中国大运河:风华今朝再现 锦绣未来可期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18 15:34:29

  新华网杭州12月18日电(徐乐静)通南北,贯古今,一条大运河书写出半部华夏史。

  中国大运河,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起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在改革开放后,她又焕发新的生命力,哺育着沿岸2亿多中国人;进入世遗时代,千年文脉风华再现,涓涓流淌。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其中又以京杭大运河最为出名。在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有一座以江河湖海连接世界的城市——杭州,大运河文化与良渚文化、西湖文化、钱塘江文化一并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未来,拥江发展,互联互通,一场连接世界的“现代运河梦”正从杭州缓缓掀开……

  活,生生不息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流动,则生生不息。

  正如杭州,“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大运河穿城而过,北起余杭塘栖古镇,南至钱塘江三堡船闸。千百年来,杭州人倚河而居、倚河而业,因河而兴。北宋时,大运河保证了杭州的漕粮、物资以及茶叶、香药、金银布帛等运输与交易,杭州一度富甲天下。清末民初,大运河沿岸拱宸桥一带文化活跃,在茶园、茶楼里出现了杭州最早的戏院、电影院……

  大运河虽已流淌了2500多年,历经兴衰迭代,但如今,包括大运河(浙江段)在内的山东济宁以南的河道仍在通航,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活态”是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也深深地扎根在杭州人的生活中。

  作为一名地道的杭州人,小周深谙杭州的水路交通,从拱宸桥附近到武林门上班,她的首选交通工具是“水上巴士”,早上7时35分在拱宸桥东码头开船,8时08分到达武林门码头。

  沿着大运河水路一路航行,看到的是桥西、大兜路、小河三大历史文化街区,运河天地、运河天地文化艺术园区、富义仓和浙窑公园四个园区,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以及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等博物馆群落。

  随着对运河杭州段区域的保护和建设,大运河更加焕发了生机。中国(杭州)新年祈福走运大会、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运河音乐节、中国大运河庙会、中国大运河婚典、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等品牌活动在运河畔精彩亮相,涵盖传统、民俗、时尚、创意等各个领域融合发展。如今,运河沿岸是一幅独具文化韵味的“运河画卷”。

  变,清波一脉

  改革开放后,大运河开始焕发新的生命力。尤其进入21世纪后,大运河的保护得到了沿线城市和民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和浙东运河的起点,拥有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对杭州而言,运河是一部流动着的遗产,保护大运河遗产是杭州的重要使命。

  杭州市运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小辉表示,大运河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行政区域,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为此,杭州市先从体制上进行了创新。

  2003年4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运河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运河(杭州段)进行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应运而生的市运河集团有三大使命: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之后,市运河集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努力完成三大使命:对道路桥梁、支流河道、公园绿化、民居古建、历史街区和工业遗存等进行保护和完善;全线贯通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2公里的游步道、绿化景观带,使运河沿岸成为休闲健身、游览观光的“生态长廊”;开辟水上旅游线路,使沿河景点串珠成链;大兜路、小河和桥西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相继开街,新香积寺复建开放,博物馆群落和运河天地开业,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烟柳运河一脉清”。多年来,杭州在大运河沿岸开展水体治理、绿道贯通、企业搬迁、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提升等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作,改善运河沿岸近200万人生活品质,让大运河洗去铅华,再现风华,实现了还河于民和申报“世遗”的两大目标。

  2017年5月1日,《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杭州开启了立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成了大家的共识。

  新,连接世界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标志着: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掀开了一场连接世界的“现代梦”。

  “大运河不同于西湖,西湖是点状思维,大运河是线状思维。”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认为,大运河在历史上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连接大运河沿岸城市,所以,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作为大型的线形遗产,大运河的保护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协调机制,来促进沿线各省市乡镇共生共荣,来协调交通、水利、环保、规划、文物等多部门联动发力。

  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成为了“联动发力”的有力平台。2016年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运河沿岸城市代表,共同探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的初衷是为运河沿线城市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加强沿岸城市经济带区域合作,让这场‘现代运河梦’成为沿线所有地区共同完成的梦。”高小辉如是说。

  据了解,在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上成立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浙江城市协作体”,大运河沿线城市更加紧密联系;在第三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上,协作体六个城市(京杭嘉湖绍甬)代表再聚首,共商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发展。

  “大运河的故事不仅仅是把整个国家和人民都团结在一起,还要与世界互联互通。”美国学者大卫·皮库斯(David Pickus)刚刚出版了新书《来自中国的明信片:大运河纪行》。在他看来,大运河之于昨日的中国,就是全球化之于今日的中国。

  浙江省旅游智库秘书长、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王昆欣表示,大运河就是古代中国的互联网,未来大运河要依靠互联网更好、更快、更便捷地连接世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品牌,可以直接进入国际交流的国际语言,体现了中国的国家美誉度、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健说。

  通过运河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时代赋予千年大运河的新使命。高小辉表示,杭州也将借此新机遇全力推进“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目标的实现,力争再现“钱塘自古繁华”盛景。

大视窗